家門口放著雙色垃圾桶,但桶里卻空空如也,而在不遠的馬路邊上,則堆放了不少生活垃圾……日前,記者在觀海衛鎮五里村見到了這樣一幕。
“分類垃圾桶是去年下發的,村里也宣傳過要怎么分類。”一位王姓阿姨告訴記者,“桶雖然發了,但是收垃圾的人卻來得不及時。”她說,收運垃圾的人員時間不固定,有時一連好幾天都見不著,小小的垃圾桶根本裝不下這么多生活垃圾。由于王阿姨家離韓塘錦苑小區比較近,所以王阿姨選擇自己定時將垃圾扔到小區內的垃圾桶里去。“小區內的垃圾分類還是比較規范,我一般都是分好了再拿過去,有時候分得不準確,那邊會有督導員指導我分類。”
然而,距離小區較遠的村民卻沒有這么方便規范的垃圾投放地了。“有時候收垃圾的人好幾天不出現,要是等他們來了再扔,垃圾都已經發臭了。”說到這個情況,另一位王阿姨言語間難掩不滿的情緒。“他們不來收,我們沒處扔,所以只能扔在馬路邊上。”循著她手指的方向,記者在羅鳴北路邊上看到了堆放的生活垃圾,而這些垃圾明顯沒有經過仔細分類。隨后,記者又走訪了幾家住戶,大家反映的情況大同小異。
針對這個現象,記者聯系了五里村相關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去年6月,村里給每家每戶發了分類垃圾桶,而收運的工作,則是通過招投標外包給了一家保潔公司。這家保潔公司于同年7月入場。該負責人表示,村里將加強監督,督促整改,把好垃圾分類的每一關。
隨后,記者又采訪了觀海衛鎮相關部門負責人。他告訴記者,觀海衛鎮于去年全面落實了鎮域內37個居住小區的垃圾分類三項機制,今年重點落實行政村、沿街商鋪、企事業單位的相關工作。“五里村被列入了第三批精準化投放行政村。”他告訴記者,目前來看,五里村已經完成了垃圾桶入戶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硬件條件。針對收運、村民分類意識等工作,將進一步加強宣傳和監督。“我們將持續加強對督導員、志愿者的培訓,結合網格自我檢查,深化黨員先鋒戶聯機制,爭取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