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三板基礎層“強制摘牌”延續了2021年的勢頭,部分經營出現困難、公司治理欠佳、信息披露不規范的公司被持續清理“出場”。
據統計,今年1月和2月,分別有26家、24家基礎層掛牌公司摘牌,其中被監管層強制摘牌的公司各為11家,占比分別高達42%、46%。在2021年,1月摘牌總數量則為159家,其中50家為強制摘牌,占比為31%;2月摘牌的72家公司中,沒有一家公司是被強制摘牌。
梳理“強制摘牌”的脈絡可見,2021年1至8月新三板強制摘牌的比例都較低,除了1月超過30%,3月、8月為15%、14%,其余月份強制摘牌的公司占比皆低于2%。2021年9月北交所宣布設立,當月的強制摘牌比例猛增至40%,北交所開市的11月更是高達90%,12月強制摘牌公司比例高達60%。
從交易方式角度看,2021年到今年2月被強制摘牌的367家基礎層公司中,絕大多數采取的是集合競價交易方式。采取做市交易方式的公司僅16家,占比不到5%。
基礎層“強制摘牌”持續的背后,是經營出現困難、公司治理欠佳、信息披露不規范、受到紀律處分、訴訟纏身的公司被清理“出場”。絕大部分基礎層掛牌公司因未按照規定時間披露年報而被強制摘牌,個別掛牌公司甚至尚未披露2019年半年報、2018年年報。
被勒令強制摘牌的另一種原因,是一些掛牌公司多年不支付主辦券商的持續督導費用。2020年底,全國股轉公司出臺新三板主辦券商持續督導新規,對不如期繳納持續督導費用的掛牌公司,主辦券商可單方面解除協議。此后,多家主辦券商已向企業單方面解除持續督導協議。
業內專家認為,新三板“強制摘牌”的持續推進,是市場機制進一步完善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