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苕溪干流的南苕溪,在余杭境內接納兩大支流、三小支流,形成名為東苕溪的碧波洪流,瀉向一馬平川的杭嘉湖平原的德清、湖州,匯入太湖。而中苕溪和北苕溪,乃是東苕溪的兩大主要支流,其源高遠,其流曲長,實為東苕溪景觀重要得分項。這兩大支流,將余杭區西北部的百丈鎮、黃湖鎮、鸕鳥鎮、徑山鎮這四大重鎮綱舉目張地契領了起來。本文說的中苕溪入余杭境后,主要穿行在徑山鎮境內,匯入南苕溪時才與余杭街道的仇山和瓶窯鎮一隅相涉。
中苕溪因居北、南兩苕溪之間而名。上游有兩源:一為仇溪,源于石門鄉木公山;一為猷溪,源于臨安與安吉交界的青草灣崗。兩溪自高陸會合后,匯石門溪、水濤莊,至高虹雅觀以下,匯白水溪,又會橫畈溪之水,從黃公堰、綠景塘入余杭區徑山境內,經冷水橋冷溪至長西村青芝堰,納斜坑溪。斜坑溪自徑山而下,在桐橋匯入龍潭水庫,流經該鎮桐橋、平山、西山等村,于榆樹村注入中苕溪。又匯入潘板南港,經長樂、麻車頭、仇山北側,于湯灣渡與南苕溪會合。但按清嘉慶《余杭縣志》,中苕溪一名仇溪。清嘉慶《余杭縣志》卷十:“仇溪,在(余杭)縣東北二十里,有二源:一出臨安縣九仙山,經高陸山東流八十六里至仇山之北,一出獨松嶺,東流八十里,亦至仇山下合流。又東流入于苕溪……此則為中苕也。”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七冊地理,則明確指出“中苕溪,一名仇溪”。
中苕溪上游流經山地,源短流急,水位相差懸殊,易于為災,因下游地勢平衍,易受澇患。如中苕溪在長樂村彎來彎去,當上游山洪爆發,流水不夠暢通,經常發生洪災。從1975年12月開始,長樂公社發動沿岸社員對中苕溪進行截彎取直改造,到1981年12月結束,整個工程歷時6年完成。在這個工程中,同長樂村直接相關的地段,是第二期工程的堵老港、開新港,從長樂中學到公社衛生院,全長400米,截彎取直;還有是第三期工程從青芝堰到姚家灣,全長300米,截彎取直;以及1979年建造的103米“長樂大橋”。當時沒有推土機,全靠起早摸黑,肩挑人扛,千擔萬擔地挖土挑土完成,制服了洪澇災害,是當時長樂和余杭縣歷史上最大水利工程。
但千百年來中苕溪因山洪兇猛,水患頻仍,如1999年“6·30”洪災,余杭仇山村郎家灣堤塘決口,洪水直逼仇山塘和獨塘,潘板、長樂、永建一帶成汪洋一片,造成重大損失。此后政府治水重拳頻出,1994年在下陡門建1440千瓦排澇站后,可確保附近4584萬畝農田豐收;2003年在臨安高虹建成水濤莊水庫,控制集水面積58平方千米,總庫容2888萬立方米。中苕溪水患也從根本上得到制約。沿途又修筑了皇公堰、篩子堰、青芝堰、麻車頭堰等堰壩,將清泉引入田園。綠景村境內,還有一條南溝,當地俗稱“南溪坑”,是中苕溪的支流,也是村內第二條灌溉、飲用水源。全長約10公里,自古在溪溝上建有饅頭堰、楊樹堰、郎公堰、成功堰、楊家堰。2009年,綠景村進行大規模南溝小流域治理工程,總投資1500萬元進行擴堤、挖深、改道、駁坎、植樹等,是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為使中苕溪更加秀麗、更具風韻,近年來進行環境整治和景觀提升工程。如中苕溪綠景、長樂段綜合整治工程等,有堰壩、親水游步道、景觀綠化等,已成為周邊百姓休閑、健身、散步的熱點。
歷史上中苕溪水運繁鬧。綠景村的冷水橋,自古為水陸碼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小上海”之稱。近一華里狹窄的老街上,店肆百余家,百貨匯集,商貿興盛。唐·歐陽志有云:“自縣西名冷溪,益取清冷之意,乘舟至此,輕若凌虛。唐天授三年(692)敕錢塘、余杭、于潛、臨安四縣租稅、綱運取道于此,公私便之。”而唐代臨安縣治就設在中苕溪上游的猷溪邊,利用中苕溪的水運便利,自三國至唐,興盛了數百年。
明清時期,中苕溪可通舟楫,冷水橋便是水運碼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國民黨政府還在這里設立關卡,檢查貨物,征收關稅。民國以后,河道失修,砂石淤積,水淺灘急,不能通航,仍利用竹筏竹排水運,成為余杭北鄉著名的山鄉集鎮。
從冷水橋向西5公里,便是臨安錦北重鎮橫畈鎮,是一處山貨集散地,木材、毛竹、柴炭、香粉、桐油等農副產品匯集于此,等待竹筏從中苕溪運往瓶窯出口。由此向東經仇山,又經湯灣渡、柏樹廟、化灣斗門,在瓶窯鎮上窯西溪街靠岸。從冷水橋行瓶窯的竹筏,平均兩天一個回程,到杭州湖墅至少要四五天一個往返。下水竹筏一般裝運竹木、柴炭、香粉、桐油及各種重貨,豐水期一筏可裝載一萬三四千斤。筏有筏路,堰壩有筏口。各地碼頭筏工都有筏業工會,負責組織貨源和人員管理,安排人員修建堰壩,疏浚筏路。解放初,冷水橋筏業工會受余杭縣總工會領導,筏業公會駐地在冷水橋老街,開始有會員18人,后來增加到22人。竹筏運輸一直到1964年人民公社時期還在經營。隨著公路建設日漸興起,中苕溪水文情況每況愈下,筏業運輸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中苕溪畔也有諸多山水人文勝景。舟枕山正在綠景村境內,山北麓有覆船山,形似一艘碩大木船,底朝天,頭東尾西枕覆著。相傳這就是大禹舍舟登陸的那條木船。山塢中有一處叫爛船灣,傳言留有朽爛的船板,也與大禹有關。舟枕山北的中苕溪邊有個夏吉村,俗稱屋基里,今改名新涼亭。村中原有一座夏吉廟,供奉的是夏禹王,人們希望夏禹王能給他們帶來平安吉祥,故以“夏吉”為名。舟枕山西北麓有座安洞山,位于狄家山村,海拔280米,山塢北向,塢底有一大洞穴,曲折幽邃,莫測其深。傳言古時曾有仙人棲隱洞內,因稱“仙人洞”,《嘉慶余杭縣志·山水》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