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于9月召開的杭州亞運會,正值我區臺風、潮汛、降雨等極端天氣易發時期。如何從被動“救災”轉向主動“防災”?日前,益農借勢數字化改革,綜合運用傳感器、移動應用、交互式指揮大屏等數字化手段,先行先試創新開發綜合數字防災系統,通過重點關注可能影響開閉幕式、賽事活動、游客出行的極端天氣,對重點區域、場所、人群、物資等進行一盤棋管理,實現了防汛防臺一網統管、一圖總覽、一屏全控,為護航亞運構筑起防災、減災、救災的堅固堡壘。
一網統管智能監控全域感知
在利農閘、頭埭灣北、四圍墾出水口等處,益農選取7個具有代表性的河道點位,安裝水位檢測儀、流量積算儀、流速檢測儀、太陽能監控球機等10套水文水情監測設備,實時掌握河道流速、流量、水位等情況,為防汛防臺期間的指揮決策提供精準的大數據支撐。
“我們還將全鎮25個避災場所相關數據全部納入系統,可實時監控容納情況,通過大屏顯示人員來源及分布情況,與各村社報送數據進行校準,確保避災人員情況無一錯漏。”益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特別針對60歲以上老人、7歲以下兒童、孕婦、殘疾人等4類人員,智能攝像頭能實時顯示人員動態,讓各避災場所人員安全盡收眼底。
在人員轉移實時掌握上,該系統同樣毫不遜色。益農全域排摸危舊房和老年房46戶,通過安裝智能電表,每6分鐘監控用電波幅,可實時掌握重點人員轉移情況,確保重點人員真實轉移。轉移人員去向按照避災場所、親友家中、酒店賓館、其他等4大類錄入系統,確保轉移人員去向真實掌握。
一圖總覽救災點位直觀展示
實時更新轉移任務圖,是該系統的一大亮點。它能自動顯示危舊房家庭人員、養殖戶、獨居老人等7大類重點人群居住地位置,依據轉移人群數量、位置、個人信息等自動生成防災轉移任務圖,發送至所屬村社,并在移動應用端顯示,實時掌握重點人員轉移情況。
在遇應急救援任務時,系統還能根據救援任務緊急程度,自動調度周邊救援力量,同時生成可用資源圖,實現通過大屏交互處理,指定救援隊伍和力量進行救援,并實時更新可用物資、人力流轉情況。
而進入汛期后,系統又能自動生成抗災物資、應急小組、避災安置點、在建民房、宗教場所、易澇點等重點信息清單,依據地理信息系統(GIS),顯示重點信息數據標注圖,各村社相應啟動應急預案,對照清單執行任務,實施反饋至系統匯總。
一屏全控救援調度科學謀劃
為了做到心中有數,益農各村社按照實際情況,將應急物資品類和數量、物資儲備點聯系人和聯系方式等信息錄入系統。在日常情況下,要求儲備點應急物資儲備量達到60%;進入二級應急響應后,達到90%以上;進入一級應急相應后,達到100%。目前,20個村社共設置應急物資儲備點52個,各類應急物資,如發電機、鐵鍬、草包、水泵等,均可通過大屏直觀顯示,為物資調度提供保障,構建“10分鐘保障圈”。
“去年臺風‘燦都’期間,我們通過系統調度,共組織救援力量1500余人次,完成搶險任務20余次。”益農鎮表示,這份成績的背后,離不開救援力量的科學調度。通過對全鎮救援隊、黨員、民兵、志愿者等救援力量登記入庫,益農組建了鎮村兩級救援隊伍20支,共313人。在啟動應急響應后,通過手機端報送的救援任務,系統自動生成“搶險任務單”,精準派發至相關村社和救援人員,將救援路徑進行匹配優化。
針對轄區25個避災場所,益農還將其可容納量和剩余容納量進行全域把控,實時顯示。在人員轉移時,不僅安排就近的避災場所,實現人員調度就近、就快、就便轉移,同時與應急力量和物資調度同頻聯動,使人員轉移更快速、更安全。(童志輝 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