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10點,杭州市上城區丁蘭街道丁橋苑社區景南鄰里坊里,64歲的送餐志愿者潘意琴的身影一如往常,又已經早早地出現在大廳里,等候送餐車的到來。
送餐車到達鄰里坊的時間通常在10點20分至10點40分之間, “現在天氣還有點冷,如果我不早一些等在這里,及時把飯菜放保溫袋里給老人送去,飯菜很快就會冷掉。”潘意琴說,她寧愿多等一會兒,只要老人能吃上熱飯菜就好。
近日,在丁蘭街道黨工委的指導下,經過前期3個多月的考察籌備,丁橋苑社區黨委針對社區高齡老人及困難居民發起了一場“45℃暖胃行動”,為這些群體提供助餐、送餐等暖心服務。正如這個溫暖的名字一般,熱騰騰的飯菜暖了老人的胃,也暖了他們的心窩。
餐車到達后,潘意琴接過飯菜,將其裝至助餐保溫袋內,騎上電瓶車向老人家中駛去。三月乍暖還寒,迎面而來的風吹得她的臉頰微紅。“我們小區面積比較大,靠走路太慢了。”潘意琴解釋說。
“咚咚——”聽到敲門聲,81歲的獨居老人吳家茵打開門,一邊連聲道謝,一邊接過了還冒著熱氣的飯菜。“最近天氣逐漸回暖,但是春捂秋凍,您還是要注意保暖!”轉交飯菜后,潘意琴臨走前還不忘叮囑老人。有時候,幫忙跑腿倒垃圾,通知傳達社區事宜等,這些也都是潘意琴時常會“順便”為老人做的事情。
“愛心配餐送到社區,為老送餐服務‘最后一百米’怎么送?誰來送?如何根據老人情況及時調整配餐?其實這是一直擺在社區面前的難題。”丁橋苑社區黨委書記衛嶺嶺說。今年,鄰里坊坊員潘意琴的一次“敲門”成了破解難題的關鍵。這次敲門,也敲開了雨花齋公益護餐組織負責人胡蓉的家門,在得知胡蓉已有多年公益護餐的經驗之后,潘意琴把該資源對接到社區,通過多次商議與排摸,確定公益送餐服務人群,由雨花齋公益護餐配餐到社區,鄰里坊坊員接力護餐送至特殊老人手上。
自此,凡是居住在丁橋苑轄區內,80周歲以上的高齡、孤寡、獨居、空巢、殘疾等特殊老人,均可自愿提交申請,經過初審、第三方上門評估等流程,領取愛心午餐,并且還能針對特殊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比如避免淀粉、多放些雜糧等。
“‘45℃暖胃行動’僅是街道優化為老服務、造福群眾的一個縮影。”丁蘭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街道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近3萬人,其中孤寡、獨居、空巢、殘疾、困難等特殊群體老人占比不少。近年來,丁蘭街道一直致力推進智慧健康養老示范街道創建,以省級示范標準打造“鄰匯家園”養老服務綜合體,創建星級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21家,構筑“15分鐘養老服務圈”,旨在優化服務、造福群眾,實現民生的共建共享。接下來,“45℃暖胃行動”將在全街道逐步推進,不斷發動社會組織、群眾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