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18時至3月13日24時,我市新增7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2例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
啟動核酸預案、連夜布置場地、第一時間開始采樣……杭州多地核酸檢測采樣“加速度”的背后,是無數工作人員在默默堅守和付出。在那些凌晨起床“請戰”奔赴一線或是連續作戰不愿休息的人群中,有心心相印的夫妻檔、相互加油的兄弟檔,甚至還有“懷寶上陣”的準媽媽們……
“準媽媽”堅守一線:“我并不特殊,能盡點力自己也安心”
3月12日晚上10點,上城區丁蘭街道長虹社區燈火通明,一位挺著大肚子的“準媽媽”在人群中格外顯眼。她叫戴志華,是一位95后“準媽媽”,已有7個多月身孕,在接到社區指令后毅然選擇返崗。
因為是確診病例的居住地,陽光逸城小區核酸檢測安排在3月13日凌晨1點半,考慮到她的情況特殊,社區并沒有安排繁重的工作給她。但她沒閑著,檢測點搭帳篷她立即上前幫手;看到從其他街道、社區來支援的志愿者不了解小區情況,她馬上積極引路、介紹、講解,將支援的志愿者安排調度在人員緊缺的地方;一到飯點,她又搶著將熱騰騰的包子豆漿送到那些還在忙碌的同事手上。同事們笑說,“本該照顧‘大肚子’的,現在反倒被‘大肚子’照顧了。”
3月13日下午3點半,長虹社區黨總支書記樓旭麗安排戴志華回家休息。“我并不覺得自己很特殊。”戴志華說,“社區出現緊急任務我們責無旁貸,其實大家已經很照顧我了,分配的大都是文職工作,我能盡點力自己也安心。”
蕭山區蜀山街道章潘橋村村委委員田熊英,也是一位懷孕三個多月的“準媽媽”。3月10日上午,杭州通報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就居住在立新自然村。從早上5點開始,田熊英接了100多個電話。“什么時候能解封?”“怎么向公司開證明?”“生活物資怎么保障?”面對一下子涌過來的問詢信息,田熊英始終耐心解釋、全力解決。
為了確保第一時間響應被隔離孕婦的產檢或其他就醫需求,田熊英在手機里詳細記錄“三區”內每一個孕婦姓名、聯系電話、懷孕狀況和所處位置,方便及時開辟“綠色通道”。這些天,陸續有孕婦和家屬向田熊英袒露擔心和不安,“我告訴他們,我也是孕婦,有需要就打電話給我,我們都準備好了。”
抗疫“母子兵”:你在一線保障,我在后方防控
這些天來,錢塘區義蓬街道辦事處三樓一角的疫情防控指揮部始終燈光常亮。寂靜的夜幕中,不斷響起的鍵盤敲擊聲、接踵而至的電話鈴聲,還有工作人員略帶著些沙啞的交流答復聲交互交織,仿佛就是一曲“戰疫交響”。
義蓬街道疫情防控指揮部目前共有15名工作人員,主要由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和其他科室抽調的骨干組成,平均每人每天的工作時長超過12小時,特別是近兩天,許多人都在街道辦事處“安了家”。
作為街道計生條線的負責人,戚玲亞平日就在處理與精密智控相關的工作,自2020年以來她曾親身參與過多次防控工作,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兵”。
這些天,每當有人打電話尋求幫助或咨詢防控相關的政策,她總能第一時間進行詳細的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戚玲亞的兒子,也和自己的母親一樣,奮斗在疫情防控的一線。“他過去一直是我們長紅村的疫情防控志愿者,幫助村委組織過好幾次疫苗接種。這次他讀大學寒假回來,又頭也不回地沖在前面了。”說起這位特殊的“戰友”,戚玲亞眼中滿是自豪,“這段時間里,我們娘倆的時間總是會錯開,經常是我值了一晚上的班回到家里,他又穿上‘大白’出門了,連一起吃頓飯的時間都沒有。”
“這是我媽媽!”檢測隊伍中,竟然傳來歡呼聲
3月12日上午,錢塘區義蓬街道金泉村第二輪核酸檢測采樣現場,有兩個孩子忽然歡呼起來:“這是我媽媽!”他們指著一個身穿隔離服的“大白”喊著。
原來,兩個小男孩是一對兄弟,手指著的“大白”正是他們的媽媽——志愿者趙銀燕。她是金泉村的一名黨員,也是村里疫情防控黨員志愿者中的一員。其本職工作是一家公司的財務,志愿工作是核酸檢測點的信息登記員。
其實是媽媽先認出孩子們的。“我看見他們在排隊,大概是因為我穿著隔離服吧,兄弟倆都沒認出我。”直到大兒子來到跟前,趙銀燕開口講話,孩子才聽出媽媽的聲音。
從3月11日加入疫情志愿者隊伍以來,趙銀燕晚上12點多回家,隔天早上5點就要在村委會里集合。“因為我在管控區做志愿者,哪怕回到家,我也不敢去看兩個兒子,怕有風險。”
在核酸檢測點里,小兒子想讓媽媽抱抱自己,趙銀燕拒絕了。“媽媽穿著隔離服,等我們打敗了病毒,就回家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