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830元的低保救助金,讓孩子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我心里踏實,干活也利索,每個月掙的工資也更多了。”五年前,因丈夫去世而陷入生活困境的蓮都青崗村村民聶麗萍被納為低保對象,并在政府部門的幫扶下從事來料加工、發展禽類養殖,“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一是“富裕”,二是“共享”。無論增進富裕還是促進共享,社會保障制度都擔當重要職責。去年7月1日,麗水再次調整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85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910元,進一步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實現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難有所幫,讓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機制 動態調整惠民生
2021年7月1日,麗水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成為縮小城鄉低收入群體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在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看來,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更加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解決三大差距問題為主攻方向,以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手段和路徑,全力推動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加均衡、更可持續發展。
回顧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機制的改革歷程,可以清楚看到麗水全面提升民生福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堅定決心。
“近年來,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結合麗水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切實提高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動態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如同編織了一張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使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得到保障、心里充滿溫暖。
66歲的低保戶毛昌放對此深有感觸。毛昌放家住慶元縣左溪鎮,為了增加收入,他在當地政府產業發展項目的幫扶下種起了食用菌,去年種的2萬段香菇凈掙1萬元。但由于年事已高,毛昌放的身體已不允許高強度勞作,今年他不得已放棄了香菇種植,“好在我們一家的低保救助金從2176元漲到了2832元,‘托’住了我們的基本生活。”
在麗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機制曾經歷過一次重大改革。從2006年起,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最低工資標準掛鉤,低保標準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40%-50%確定。2015年之前,我市最低工資標準基本上每年都進行調整提高,低保標準也隨之相應每年調整提高。
“但2016年至2019年期間,我市最低工資標準只在2017年12月調高了一次,由1530元調為1660元,如果低保標準仍與最低工資標準掛鉤,不進行適當調整,很可能無法充分、及時發揮低保對基本民生的兜底保障作用。”市民政局社會福利救助處副處長王偉軍說,基于此,對原有低保調整機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從2020年8月1日起,我市低保標準與最低工資標準脫鉤,與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掛鉤,低保標準在全市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30%-35%之間確定。
兜底保障 民生政策暖民心
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高的這個月,聶麗萍像往常一樣收到了市民政局發送的短信提醒:“您的賬戶2021年7月,柜面存入生活補貼1830元。”聶麗萍算了算,從2017年3月至今,她和孩子享受的低保救助金,從原先的1350元提高到1650元,現在又提高到1830元。
這次調整,讓聶麗萍面對生活中的艱難時底氣更足了。“失去丈夫,家庭收入沒了來源,我以為生活要垮了。”聶麗萍曾是家庭主婦,丈夫的意外去世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不小的打擊,孩子年紀還小,生活重擔全都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
當聶麗萍覺得前路渺茫時,村干部來到她家了解了詳細情況,并向她講解了麗水低保救助金民生政策以及申報低保的流程。“村干部耐心幫我收集整理了申報低保戶所需的各類材料,沒過多久就過審了。”聶麗萍告訴記者,這筆錢就像及時雨,幫助她一家挺過了最艱難的日子,也讓她重新找到了積極面對生活的勇氣。如今,除了領取低保救助金,聶麗萍通過來料加工能掙到1000元左右的“月薪”,與此同時,她還享受政府的產業補貼發展起禽類養殖,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富足,“在我最絕望的時候,是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現在我們一家人衣食無憂,我也會更努力掙錢,盡早讓為我兜底的錢用于幫助其他處于困境的人。”
聶麗萍的生活變化,是麗水著力改善民生、強化兜底保障的一個縮影。對于低收入群眾來說,社會救助資金的及時、足額發放,真正解了燃眉之急,更為他們改善生活質量提供了平緩過渡期。
家住金苑新村的陳女士今年76歲,她的兒子因患尿毒癥而成為低保戶,孫子因在讀大學尚無經濟收入也被一同納入。由于兒子生病,家庭也失去了經濟收入。“2018年,社區、街道干部發現了我們的難處,為我兒子申報了低保戶,從此看病花銷大大減少,也減輕了家里的經濟壓力。”
雖然陳女士的兒子因病去世,但回想起過去的日子,陳女士仍滿懷感激:“要是沒有低保救助金,我們家早垮了,是政府幫助我們渡過了難關。”去年9月,陳女士的孫子領到了工作后的第一筆工資后,立即主動申請退出了低保,“有了穩定收入,沒有了生活壓力,日子真是一天天好起來了。”
產業幫扶 打開群眾致富門
在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線的基礎上,共同富裕所要求和側重的是保障每個人都有獲得能力和提升能力的平等機會、向上流動和全面發展的平等機會。因此,麗水十分注重鼓勵低收入農戶因戶制宜發展農業產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通過個人努力增收致富。
翻看春節期間售賣家禽的賬本,慶元縣嶺頭鄉村民葉惠新非常滿意:“去年剛從事家禽養殖,11只鴨子賣出了1千多元,每只鴨子還能享受政府30元補貼。產業幫扶讓我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日子更有奔頭了。”
葉惠新告訴記者,最近幾個月發的低保救助金、春節期間賣鴨子的錢,他都存下來了,為接下來買鴨苗和飼料“多攢點錢,爭取今年養得更多。”
除了葉惠新,景寧畬族自治縣鶴溪街道張村村低保戶雷岳龍最近也同樣心懷喜悅。回顧過去兩年,雷岳龍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不僅家養土雞越賣越暢銷,兒子也順利考上了浙江大學。
雷岳龍今年55歲,因肢體殘疾被納入低保,身殘志堅的他堅持養雞增加家庭收入。2020年,景寧開展低收入農戶創業聯盟行動,縣域范圍低收入農戶經認定后可自動成為創業聯盟成員,縣域內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及個人可申請加入創業聯盟成為幫扶主體,免費向低收入農戶提供種苗、籠舍、技術指導、就業崗位等,并統一回購農產品,以幫扶低收入農戶實施產業增收項目,并依情況對幫扶主體進行適當資金補助。雷岳龍當即申領了200只雞苗,全部放養在自家竹林里。
由于有多年養殖經驗,雷岳龍養出的雞質量上乘,深受市場青睞,“一年下來至少能掙3萬元,再過不久,2022年度低收入農戶創業聯盟行動又要啟動了,我打算再申領300只雞苗,把養殖規模擴一擴。”
當問及為什么如此勤懇時,雷岳龍坦言,增收只是他個人發展計劃的第一步:“我的目標是致富,當然不能總靠政府伸援手。2022年,我也得努力邁上共同富裕的路。”
記者手記
要“輸血”更要“造血”
下好促進共同富裕這盤大棋,“提低”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制勝之要。
作為居民收入二次分配的重要一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理念與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不謀而合,即提高全體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享發展機遇。因此,不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著力改善民生,直接關系到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感受和共同富裕的成色質量。
“讓廣大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這一觀點已在麗水形成共識。2018年,我市全面實現縣(市、區)域范圍內低保標準城鄉一體化,消除了城鄉低保對象基本生活保障上的差距;2020年,麗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為每人每月850元;2021年,再次提高到每人每月910元……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讓民生得以“兜底”,而當低收入群體實現基本生活無憂后,便能在政府的幫助下,投入更多精力逐步形成、強化自我“造血”能力,通過個人努力過上幸福生活。
當然,打贏“提低”這場硬仗,既需要持之以恒的決心和毅力,也必須形成遵循科學規律的方法良策,以此更有力地推進實現共同富裕。近日,有關部門發布了這樣一組數據——2021年,縉云縣低收入農戶收入增幅居浙江省山區26縣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8元,同比增長17.5%。數據的背后,既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兜底,也有產業幫扶的支撐。
聚焦勞動增收能力強的低收入農戶,縉云實施“菜單式”產業發展、小額信貸、“雨露計劃”,推出公益崗位、來料加工等項目,打好產業開發、技能培訓、金融扶持等增收組合拳,實現“輸血”助農、“造血”強農。2021年累計扶持“菜單式”產業發展項目3150個369.1萬元,惠及低收入農戶2008戶。
從社會結構看,只有推動越來越多的低收入者增收,才能讓更多人向中等收入群體流動。“提低”的源泉涌流,“擴中”才能草木豐盈,推動更多資源要素向“低”的領域傾斜和集聚,讓更多低收入者不斷向中等收入群體靠攏,共同富裕的夢想定能在這樣的過程中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