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一位老人的體會我們都有,但是照顧300多位老人呢?而且還是一年365天沒有休息日呢?真不容易!可這么不容易的事情,陳雪蘭卻堅守了22年。
1966年出生的陳雪蘭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是怎么樣的性格能讓陳雪蘭22年如一日的堅守自己的承諾?日前,記者走近康平托老院院長陳雪蘭,采訪了很多不為人知的背后故事。
來自母親的善良
“我的母親很好客,也很善良。”這是采訪陳雪蘭時,她說的第一句話。因為外婆外公走得早,讓陳雪蘭的母親對老人更多了一份惻隱之心。樂觀良善的母親,是陪伴陳雪蘭身邊最多的,也是對她影響最大的。
母親的性格造就了陳雪蘭從小充滿愛心,熱衷助人為樂。35歲那年,當(dāng)時還是做建材生意的她看到這樣一幕:一位80多歲的老婆婆,背駝得都快碰到地面了。可她還是每天到菜市場撿些別人扔掉的菜葉,回家喂雞、鴨等,一日三餐的飯菜更是讓人覺得心疼。
“當(dāng)時看到這一幕真的讓人挺心酸的!至今老人駝背撿菜葉那個畫面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里。類似這位老婆婆這樣,周邊還有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得不到周到照顧。”陳雪蘭說。
讓陳雪蘭萌動辦托老院念頭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年陳雪蘭還是20歲,父親10分鐘前還好好的坐在椅子上跟她聊天,10分鐘后,父親突然一口氣喘不上來,就斷氣了。陳雪蘭親眼看到父親離世,對她打擊很大。
“世界上別的東西可以買,唯獨親情是無法買的。雖然我已沒有機會再孝敬自己的父親,但我可以孝敬別人的父母。”陳雪蘭說。
2000年,她說服了家人,放下建材生意,動用了家里所有積蓄,再向銀行貸款3萬元,租來房屋,置辦了設(shè)施,創(chuàng)辦了第一個托老院,自己既當(dāng)護工又當(dāng)院長。
陳雪蘭能22年如一日的堅守養(yǎng)老事業(yè),離不開她從小就對“生命”“家”“親人”的思考,讓她和旁人相比,對老人更多了一份關(guān)切之心。
來自內(nèi)心的挑戰(zhàn)
剛開辦時,陳雪蘭將托老院定位公益性,收養(yǎng)對象以失能、半失能為主。對家庭困難的老人少收生活費,對“五保”老人則免費入住。
收養(yǎng)對象的性質(zhì)決定了陳雪蘭面對的不僅僅是累活,更是臟活。開業(yè)第一年,托老院只有一個老人,是一個86歲大小便失禁的老人。第二年,陳雪蘭接受了一位患有腸癌的阿婆,這位阿婆大便失禁,常常鮮血淋漓。“她流出來的血像鼻涕一樣黏稠,每次給阿婆洗內(nèi)褲,要么沾滿大便,要么沾滿濃稠的血水。而在20年前,大家都很少使用成人尿不濕,都是靠換洗褲子的。”陳雪蘭說。
“剛開始洗時,真的是一邊洗,一邊在嘔吐,吃飯時一想到這衣褲,飯也吃不下,主要是心理上克服不了。”陳雪蘭說,后來,她腦子里就一直跟自己說,這個是我的老媽,老媽的內(nèi)褲有什么臟的呢。
所以,當(dāng)現(xiàn)在很多人問陳雪蘭,你是如何做到給幾年沒洗澡臭氣沖天的流浪漢理發(fā)、洗澡的?
每次,陳雪蘭都說,來到托老院的都是我的家人,你們給家人洗澡會嫌棄嗎?給自己的孩子洗臟內(nèi)褲會嫌棄嗎?
敬老院里有一個長長的小便池,一次,陳雪蘭像平常一樣下去清潔,碰到一些難以清洗的地方,陳雪蘭就一點一點的仔細擦洗。這一幕無意中被一個老人的家屬看到了,他用手機拍下了這一幕。感動地說,連小便池院長都這么認真仔細擦洗,我作為老人家屬,把老人放在你這里,還有什么不放心的?
“沒有人天生會的,都是一步一步走過來,一步一步克服過來的。我也是很愛干凈的一個人。”陳雪蘭說。
22年來,陳雪蘭待老人似親人,對于得了各種病的老人,她從不嫌棄,照顧十分的貼心。她名為院長,實為護理員,許多老人大小便失禁,拉在褲子里,她就自己動手洗;有的老人便秘,她就帶上一次性手套,用手去為他們摳……
來自親人的感情
作為一名照護老人的當(dāng)家人,最需要的就是責(zé)任心和愛心。每天除了日常出門交涉工作,陳雪蘭從早到晚、吃、住都與老人在一起。
要把敬老院管好,僅僅有一份愛心還不夠,陳雪蘭認為還需要方法。“在這里,就像一個大家庭,”陳雪蘭熟知全院300多位老人的脾氣性格、身體狀況,掌握每一位老人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順著老人、滿足老人,出現(xiàn)急病等特殊情況時總能最及時地處理應(yīng)對。
“和老人通過10句問話,就能知道老人意圖,”在22年的托老工作中,陳雪蘭細心觀察老人們的肢體語言,很快就能明確了解老人的需求。
“以前啥都不怕,現(xiàn)在處處變得謹慎,生怕老人發(fā)生意外。”她坦言,辦托老院以來,責(zé)任心更重了,每天晚上睡覺都是帶著警覺性的。
一次一大早,陳雪蘭先是接到要趕在中午前準備好大陳青墾源頤養(yǎng)院過節(jié)菜肴的消息,只得趕緊買了菜寄運到島上去。回到康平托老院,一位護工聯(lián)系她,說一位老人陷入了昏迷。陳雪蘭趕到老人的房間,判斷老人可能是血糖低陷入昏迷,便將糖塞進老人的嘴里。沒過幾分鐘,老人清醒過來。想起這段危急時刻,陳雪蘭有些后怕,但更多的是救人后的喜悅。
對于陳雪蘭來說,工作與生活是完全分不開的,忙碌已成為她的常態(tài)。
來自社會的責(zé)任
“別人不要的人我都要。”這是陳雪蘭心底的執(zhí)念,也是她回報社會的責(zé)任。
2021年12月,區(qū)民政局接到一個熱線電話,說是在東環(huán)大道與體育場路交界處的橋洞下,有一位流浪男子,希望能夠妥善安置。放下電話后,區(qū)民政局相關(guān)負責(zé)人、白云街道工作人員和陳雪蘭一起立即趕到了現(xiàn)場。
因流浪漢白天出去找食物,工作人員和陳雪蘭連續(xù)去了三次才找到此人。該流浪男子名叫李某某,來自陜西,今年53歲。這次,托老院院長陳雪蘭特地帶去了燒好的面條和一些熱的食物。吃著熱騰騰的面條,此時,李某某感動地流下了眼淚,答應(yīng)離開橋洞,接受托老院的幫助。
葭沚街道烏石村橋洞下、70多歲的流浪漢“阿寶”,在外面流浪了15年,白天在外流浪,晚上就睡在橋洞下,吃的都是人家倒掉的飯菜。陳雪蘭第一次過去時,阿寶叫他們“死開,死開”。第二次,陳雪蘭拿著大衣、棉被、圍巾、鞋子頂著刺骨的寒風(fēng)又去找阿寶了。這次阿寶仍然沒有給她好臉色,對她送來的東西置之不理、扔到一邊。勸說了將近兩個小時后,陳雪蘭依舊無果而回。第三次,陳雪蘭買來面條、面包、煙過來找阿寶。“老爸,跟我回家吧。”陳雪蘭哭著勸阿寶道。剛開始阿寶沒反應(yīng),直到陳雪蘭叫了第三聲“老爸”時,阿寶把豬腳遞給陳雪蘭說:“你吃”。
這一句“你吃”讓陳雪蘭感動得眼淚都出來了。就這樣,阿寶被她的誠心所打動,坐上了陳雪蘭的車來到了養(yǎng)老院,阿寶從此在養(yǎng)老院里得到了免費的照料。
這么多年,陳雪蘭“請”來不少流浪漢。在椒江南門河邊流浪了十幾年的潘老漢夫妻、在葭沚老街流浪了40多年的阿夏、在椒江二中對面流浪了幾十年的“小白眼”、在商業(yè)街流浪了十多年的小強、徐成芳等9個流浪人員及家境困難的抗戰(zhàn)老兵魏元初等都在陳雪蘭的養(yǎng)老院里得到了悉心的照料。
江西籍的流浪人員小強,在陳雪蘭的養(yǎng)老院里住了4年。2019年公安通過技術(shù)手段為其找到了家人,救助站工作人員將其送回家里,可是不到2個月他又回到了陳雪蘭院里。他對陳雪蘭說:“干媽,你比我的親媽還親!”還有很多外地的流浪人員,當(dāng)救助站為其找到了家人,將他們送回老家時,他們抱著陳雪蘭哭,舍不得離開她。如今,小強的母親還經(jīng)常跟陳雪蘭微信聯(lián)系,時不時把小強的近況發(fā)給陳雪蘭看。
來自子女的孝順
在康平托老院,陳雪蘭還專門設(shè)了一間“臨終關(guān)懷室”。
“本意是讓病危或臨死的老人住進這間‘臨終關(guān)懷室’,由家屬陪伴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陳雪蘭說,陳雪蘭和她的員工跟他們的子女一起,扮演著“親人”的角色,守護著老人最后的尊嚴。
有一次,在“臨終關(guān)懷室”,陳雪蘭給一位臨死的老人理發(fā),想讓他走得干干凈凈,更有尊嚴。一旁,陳雪蘭的妹妹幫忙扶著老人,妹妹見老人狀況不好,喊道:“他撐不住了!”陳雪蘭便一邊安撫妹妹,一邊手上不停地為老人理發(fā)。
從事養(yǎng)老工作這些年,陳雪蘭也有碰到過一個送母親過來,第一句話就問“我的母親什么時候死”的不孝子;還有只要母親退休金,而不愿意贍養(yǎng)的二兒子……
碰到這類情況,陳雪蘭總是這樣勸說他們:當(dāng)自己的父母要照顧兄弟姐妹的孩子時,你要想想,你是有兄弟姐妹的,不能獨占父母的愛;當(dāng)自己的父母臨老需要照顧時,你要想你是獨生子,照顧父母就是你的事。很多子女聽她這么一勸導(dǎo),也都釋然了,不再為父母的偏心或愛得不完全而生氣了。
愛是一種傳遞,陳雪蘭從母親身上傳遞了善良,她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了下一代,如今兒女也都很孝敬她。半個月前,陳雪蘭的母親離世了,臨終前,陳雪蘭握著母親的手握了6個小時,32歲的兒媳婦也整整陪著陳雪蘭旁邊6個小時。
前幾天,她看到一件中意的衣服打折后780元,她舍不得買,兒媳婦說:“媽媽,我送給你,你孝敬這么多老人,就當(dāng)‘獎勵’你。”
這幾天,陳雪蘭喉嚨有點發(fā)炎,經(jīng)常咳嗽,女兒知道后,不聲不響地買來了藥,放在陳雪蘭的房間,督促她注意休息。“兒媳婦、女兒這些暖心的行為,讓我很感動,同時也更加激勵我。”陳雪蘭說。
記者手記:
有一種堅守,叫傳承
□徐麗平
有人說,有一種初心叫堅守,有一種堅守叫傳承。康平托老院院長陳雪蘭,不僅自己22年如一日堅守自己的初心,而且還把這份堅守傳承給女兒小優(yōu)。已在省城杭州工作了7年的小優(yōu)看到母親的艱辛和不易,也看到母親的堅守。對母親的愛,驅(qū)使著她放棄優(yōu)越穩(wěn)定的工作,回來幫母親挑起這份沉甸甸的擔(dān)子。如今,她在打理母親交給她的大陳島的一家敬老院。
傳承,來自品質(zhì)的發(fā)揚。“阿婆,你穿上這件衣服就像小姑娘一樣漂亮!”98歲的趙美兒被小優(yōu)的話逗樂了,小優(yōu)乘機嫻熟地為老人穿上一件稍厚點的針織服。然后,她隨手拿過鏡子一邊對著老人照著,一邊又忙著給老人梳起頭發(fā):“漂不漂亮?”老人再次被她逗樂,“等會帶你去公園散步。”老人兩眼放光地笑問:“去公園?”“嗯,去公園。”小優(yōu)和老人這段情真意切的對話,讓筆者很熟悉,從小優(yōu)身上,筆者看到了她母親陳雪蘭的身影,也看到了陳雪蘭內(nèi)在品質(zhì)的延續(xù)和發(fā)揚。
傳承,來自無聲的身教。“我實在心疼我媽,她太不容易了!”正是在母親無聲的以身作則下,小優(yōu)會幫著母親打理敬老院,也會跟著媽媽從護理老人開始學(xué)起,照顧老人穿衣,換洗衣服,給老人洗澡,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喂飯,為癱瘓在床上的老人更換尿不濕等。看著母親逐漸老去的身影,小優(yōu)希望能多幫助母親分一些憂、擔(dān)一些責(zé),重活、累活、臟活她也都搶著干。
有人說,女人天性中有一種為家堅守的力量。每一個女人正是如此,她們從母親的堅守中接受熏陶,又內(nèi)化成新的堅守,傳承至下一代,在每個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種下溫暖善良的種子。愛是一種傳遞,堅守也是一種傳遞,陳雪蘭從母親身上傳遞了善良,她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了子女,傳承給了下一代。
有一種堅守,為傳承;有一種力量,在傳承;有一種精神,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