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可以見證一個人的成長,浦江縣歐美同學會會長、民革黨員、浦江籍華僑張沖,十年立志于做同一件事,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沖說:“浦江是我的根脈之土、靈魂之所。我愿意為了讓這片土地變得更好而奮斗終生!”
他立志用自己所學改變家鄉
2002年,張沖去海外求學,從京都立命館大學的本科到研究生畢業,再到博士進修,他始終扎根在日本生態環境專業的最前沿。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浦江人,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人,一直魂牽夢繞著張沖,讓家鄉變美、變富、變強,是他的夢想。恰逢浦江縣委縣政府大力推行浦商回歸創業,2017年,滿懷憧憬的張沖回到浦江,成立了浙江浦江加百列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在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處置”的良好形勢下,張沖基于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創建了浦江城鄉生活有機垃圾“四位一體”資源循環發展模式,通過建立標準化垃圾清運與分類、縣域有機廢棄物同城消化及循環模式,實現城市環衛、垃圾處理、有機肥料生產和土壤修復的四位一體化循環發展,把浦江打造成為一座與時俱進的“垃圾全面資源化縣城”。
“我希望把浦江的模式逐步向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張沖說。
他堅持讓環衛工人過得更好
張沖的公司有800多名環衛工人,平常,張沖會帶著一些慰問品走進環衛工人的家中,跟他們聊生活、聊工作。“或許我暫時改變不了他們的生活狀況,但我希望能讓他們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尊重與關懷。”張沖說。
當得知員工吳建還未結婚時,張沖發動公司管理員為他介紹對象;當得知環衛工人何啟林的侄子生病需要長期臥床、生活無法自理時,張沖叮囑他要照顧好自己和家人;當看到員工生活在只有一張床的小空間里時,張沖眼淚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轉。
“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美好,環衛工人這個群體,更應該擁有美好的生活。”隔三岔五,張沖就會走上街頭,買些包子、牛奶等早餐送給環衛工人。他說:“我想以一個普通市民的身份向他們表示感謝。我希望他們在那一刻,能感覺到自己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尊重。”
張沖還將為環衛員工設計了一個“家”,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第六產業”。在第六產業園,環衛工人有自己的宿舍,還可以在產業園里勞動,吃著施用有機肥料長出的有機果蔬。
他為社會公益事業默默付出
抗疫初期,張沖和幾位朋友跑遍了日本京都的藥妝店,一家一家采購,一個兩個地購買,匯總了3000個醫用口罩,第一時間寄往浦江。后來,他又捐贈了一次性手套、紅外線額溫儀等價值37.5萬余元的防疫物資。近期,他還專門在鄭家塢暖心服務點和百歲賓館后的緊急核酸檢測場地設置了移動廁所。
資助困難學子也是張沖一直在做的事。這些年,他已經記不清資助過多少困難學子。他說,到日本留學的學費是父母賣了豬才湊齊的,他了解困難學子的處境。在日本,張沖一直勤工儉學,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打三份工。有一次實在太累了,在送報途中眼睛閉了一會兒,結果就出了車禍,至今右手小拇指還有當初留下的傷痕。
“正因為有那段經歷,我心懷感恩,所以,我希望通過幫助困難學生改變他們的命運。”張沖說,這不僅是一份溫暖,更是用實際行動教育、引導孩子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把愛心和溫暖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