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沈不沉編著的《溫州曲藝史》近日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這是國內第一部以地級市冠名的曲藝史,也是溫州曲藝有史以來第一部史論著作。
歷史上以溫州方言為載體的曲藝如鼓詞、蓮花、道情、花鼓、龍船、參龍、賣技等,曾在浙南地區流行的品種就有25種之多,其中鼓詞與蓮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個地區擁有如此眾多的曲藝品種,其歷史之悠久,曲目之豐富,影響之廣泛,聲名之顯赫,我國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可以與之相媲美,真可謂“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在“溫州曲藝通論”中,全面闡述了溫州曲藝形成的時間與條件,對溫州曲藝的語言形態、語言環境及溫州方言的聲調特征等作了較詳細的分析。從社會學角度對溫州曲藝從業人員的生存狀態,知識分子對曲藝的歧視,以及歷代官府對曲藝的查禁等方面進行探究。“通論”還對溫州曲藝各個品種的藝術特征與音樂結構和唱腔板式作了介紹。“溫州鼓詞”與“溫州蓮花”內容較豐富,并列為本書的第二和第三部分。
本書作者沈不沉從上世紀50年代起即在文化行政部門工作,對溫州曲藝的流行生態、演唱環境與從業人員有直接接觸。此后的半個世紀,以大量時間與精力從事溫州戲曲與曲藝的研究,曾任《溫州曲藝志》主編與《中國曲藝志浙江卷》編委,所有資料都由各縣區編輯人員采集提供,并經反復檢驗查對,部分條目已由《中國曲藝志浙江卷》收錄,故其史料翔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