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來,寧波市北侖區政協文史工作堅持“存真求實”原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通過“從遠到近、從急到緩”的文史資料工作要求,“系列規劃,精選精編”的文史資料工作目標,“協作交流、團結聯誼”的文史資料工作傳統,從挖掘、保護和宣傳歷史文化資源入手,充分發揮委員主體作用,結合文史資料工作實際開展調研視察等履職活動,豐富政協履職的內容,強化文史資料工作的社會價值。
制定北侖歷史文化系列叢書,打造北侖文史金名片。“鐘觀光先生在近代植物學科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將他的家世生平編輯成冊,把他深稽博考的治學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記錄下來,對當代青年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9年4月,在書籍《植物學家鐘觀光》首發式上,區政協教文委負責人說道。
《植物學家鐘觀光》一書由《家世生平》《采集有志》《故土遺蹤》三部分組成,以大量的第一手文獻資料為基礎,記錄并回顧了北侖植物學家鐘觀光刻苦鉆研、建樹頗豐的真實歷史,在植物分類學等領域所取得的不平凡業績,同時還記錄了他捐建學校、造福桑梓的感人事跡。
據悉,《植物學家鐘觀光》是北侖歷史文化系列叢書的其中之一。近年來,區政協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按照“系列規劃,精選精編”的文史資料工作目標制定了北侖歷史文化系列叢書的征編規劃,精選出歷史名人、特色文化等選題。其中不乏《姚燮研究》《北侖景觀》《北侖,我的故鄉》《人民音樂家周大風》《北侖足跡》《浙東古鎮——柴橋》,《紅幫名家戴祖貽》《古城郭巨》《植物學家鐘觀光》等史料價值高、可讀性強的代表作品。
在每年的區政協大會期間,相關負責人都會向全體政協委員、列席人員及全區領導、有關部門發放當年編撰的文史資料。通過挖掘并串聯一系列的文化、歷史資源,逐步打造起歷史文化名人金名片。“傳承并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政協文史工作者的光榮任務和歷史使命。”區政協教文委負責人表示。
組建特邀研究員隊伍深入挖掘史料線索。2021年7月,在戚家山街道蛟山公園,由區政協文史委牽頭,區文保所工作人員、區政協文史資料征集工作特邀研究員陳一鳴編撰而成的書籍《山海遺韻—北侖古碶古塘古橋古道》首發暨贈書儀式隆重舉行。據悉,從2019年起,陳一鳴便和眾多文史資料愛好者、攝影師走訪記錄北侖古碶、古塘、古橋、古道遺跡,收集歷史人文資料。歷經兩年最終完成編撰工作。“該書深刻記錄著北侖社會歷史變革的印記,具有為北侖今后發展、規劃、命名以及旅游服務提供依據的功能,并且全面展示了江南水域文化的底蘊。”在發行儀式上,區政協主席陳召華評價說。
此外,在《山海遺韻—北侖古碶古塘古橋古道》的編撰過程中,陳一鳴團隊還發現了先前史料的部分謬誤。例如義成碶的修建時間、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斗細節等,這些信息經過編撰此書得到了修正和補充,“通過探尋和考察,進一步完善了史料,這是此次行動的一項意外收獲”。陳一鳴說道。
陳一鳴團隊探尋歷史遺跡,是區政協組織特邀研究員隊伍開展工作的縮影。繼2016年組建10名熱心文史工作的文史資料征集工作特邀研究員隊伍后,區政協在2017年繼續組建第二批文史資料征集工作特邀研究員隊伍,面向區域內歷史文化方面的史料進行系統挖掘和梳理。目前,這支隊伍已有20余名研究員。區政協教文委通過舉辦座談會、開展實地走訪等形式,努力為這支特邀研究員隊伍開展征集史料工作搭建平臺,鼓勵和引導特邀研究員向社會各界群眾宣傳政協史料重要意義、廣泛征集有價值的史料線索發揮積極作用。
強化跨區域文史資料交流,擴大政協文史工作影響力。2018年4月,由十一屆省政協文史委編撰的《浙風流韻——浙江古村落楹聯背后的故事》出版發行,其中,我區三幅楹聯入選。
入選的三幅楹聯分別是柴橋街道地方志辦公室報送的柴橋沙溪村四知堂楹聯、春曉街道報送的春曉民豐村周氏宗祠楹聯和《北侖文博》報送的新碶星陽新村民居楹聯。在這些楹聯中,傳遞了我區古村落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著村民們最樸素的精神追求。
除了上述三幅楹聯以外,區政協還積極參與其他省、市政協文史工作。如上報省政協史料的《北侖十大碗》《小康路上的模具人》和《庚子新春雜記》等。2021年,區政協參加浙江文史記憶叢書編撰工作,并配合完成寧波市政協志征編和撰寫工作。此外,按照“協作交流、團結聯誼”的文史資料工作傳統,北侖區政協教文委還高度重視與省內外兄弟政協單位加強史料征集工作交流。
“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協獨具特色的一項工作,它是記錄歷史的片斷,某一個過程,某一個層面,某一個角度。”區政協負責人坦言,“它不是文藝作品,也不是合理想象,更不是學科論證,而是‘三親史料’,親歷、親見、親聞,進而發揮著‘存史、資政、團結、育人’和‘補史之缺、詳史之略、續史之無’的作用。”據統計,截至2021年,北侖區政協累計編印文史資料共33輯,近700萬字。(記者舒一展邵晶靖通訊員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