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首要任務是發展產業。沒有產業支撐,鄉村振興就是無米之炊。
近日,寧波市鄉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臺,為今后幾年我市鄉村產業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描繪了一幅美好藍圖。
規劃指出,以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為導向,以“三產三生”融合為路徑,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推進“4566”鄉村產業振興,著力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創新鏈、完善服務鏈,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建設新時代“都市鄉村、田園城市”。
建設新時代“都市鄉村、田園城市”,這一全新的提法釋放出一種信號:寧波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農業功能要從生產功能向生活功能、生態功能進一步延伸拓展。
近年來,寧波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寧波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鄉村產業發展也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
產業發展提升面臨“天花板”
當前,國內外環境復雜嚴峻,重要農產品增產保供壓力較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勞動力和土地價格剛性上漲而農產品價格上漲相對較緩已成常態。種植業受面積、比較效益等因素影響,提升潛力相對有限。畜牧業受非洲豬瘟、環境治理及發展用地不足影響,生豬等一批養殖項目建設進度緩慢。各地農產品同質化傾向明顯,部分農產品“賣難”問題屢有出現。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緩慢,農業功能形態拓展不夠,農村第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果蔬、苗木花卉等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受到一定沖擊。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影響農產品加工出口和企業效益。
生態環境保護約束趨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日益推進,農村傳統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受到生態紅線、飲用水源保護、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等生態環境保護的約束和影響也日益增大。如何探索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良性循環機制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并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成為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新課題。
打開鄉村產業發展新天地
實現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突出的短板在“三農”,深厚的基礎也在“三農”。
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潛力和后勁在“三農”,關鍵在產業發展,“三農”戰略后院作用進一步凸顯,這對我市農業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拓新市場、培植新價值、培育新業態提出了新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新發展格局為鄉村產業發展打開了廣闊天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長三角一體化等一批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化實施,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加快構建,寧波農業傳統優勢、人文底蘊優勢和體制機制優勢進一步彰顯,將為放大優勢、補齊短板、全市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帶來新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5G技術、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必將給鄉村產業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5G將為農業帶來海量的原始數據,不斷推動種植技術智能化、農業管理智能化、種植過程公開化、勞力管理智能化,未來農業將會更加智能、更加精準,這必然會推動我市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
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為鄉村產業發展厚植發展動能。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不僅僅是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強調吃得更有營養、更加安全。因此,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必將進一步增加。浙東白鵝、寧海土雞、余慈楊梅、象山梭子蟹、一市青蟹、余姚甲魚等一批農產品越來越受到長三角居民的喜愛,這為寧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連片茶園。
打造綠色都市農業強市2.0版
立足時代特色和寧波實際,鄉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堅持利農為民、市場導向、融合發展、綠色引領、改革創新、底線思維六大基本原則,建設新時代“都市鄉村、田園城市”,打造綠色都市農業強市2.0版,并把“打造綠色都市農業引領市、農業增產保供樣板市、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市和未來農業科創先行市”作為戰略定位;總體目標是:高質量推進鄉村產業振興行動,深入實施綠色都市農業強市建設,結合國土空間整治,形成“一縣一平臺、一鄉一園區、一村一基地”的鄉村產業發展新格局。
“更好地發揮農業基本盤和‘三農’壓艙石作用,為全市高水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有力支撐。”市農業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說,到2025年,全市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全面提高,重要農產品生產保供體系更加完善,鄉村產業鏈條延伸拓展銜接緊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為寧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在空間布局上,我市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以全域高水平集成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業強鎮等為主要產業發展平臺,打造一批高效高質高值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形成“一心四區十帶”的集聚化、園區化、精品化、特色化、區域化鄉村產業發展空間新格局。
“一心”即寧波城市田園綠心,包括姚江、奉化江、甬江沿岸平原和海曙區、江北區、鎮海區、鄞州區、北侖區、奉化區、余姚市等城郊平原地區,是寧波綠色都市農業開發的主陣地。以“都市田園、城市綠心”為定位,連片打造一批百畝、千畝大田畈,重點發展糧食、蔬菜等保供重要農產品,推進體驗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綠色都市休閑農業,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成為全市的“大田園綠心”,為城市居民生活休閑提供優質配套服務,為城市化提供生態條件。
“四區”分別是:前灣高價值外向型農業發展區、西部丘陵生態發展區、南部農旅融合發展區和東部海洋漁業融合發展區;“十帶”分別是:城郊產村融合經濟帶、余姚江兩岸農耕文明帶、奉化江兩岸糧經帶、前灣現代農業示范帶、象山港農漁旅融合經濟帶、寧象高效農業示范帶、四明山休閑觀光農業帶、西南林特產業示范帶、山海生態產業示范帶和海洋漁業發展帶。
打造鄉村產業發展平臺。通過全市國土空間綜合整治,消除農田碎片化,在產業基礎好、配套設施齊、主體實力強的優勢區域,通過項目集中布局、資源集聚投入、產業集群發展和功能集合構建,以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業強鎮等為重點,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鄉村產業發展平臺,形成“一縣一平臺、一鄉一園區、一村一基地”的農業空間格局,輻射帶動農戶增收,推進集中規模化發展。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快形成一批綠色生態、土地產出率高、勞動生產率高、科技貢獻率高、經濟效益高的高質高效高值的省級及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完善鄉村產業新體系
規劃指出,以高效生態農業為方向,聚焦產業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農業精品化、園區化、生態化、數字化、品牌化、融合化發展,高標準構建鄉村產業新體系,打造高質、高效、高值鄉村產業。到2025年,全市培育形成糧食、蔬菜、畜牧、漁業4個綠色基礎產業,現代種業、精品果業、茶產業、花卉竹木、中藥材5個特色優勢產業,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出口加工、商貿流通6個現代加工流通產業,鄉村休閑旅游業、鄉村文體康養業、鄉土特色產業、鄉村能源環保產業、鄉村數字產業、鄉村現代化服務業6個新型融合產業,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做深新型融合產業,拓展鄉村休閑旅游業,推進全域旅游綠色發展工程。推進市本級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確保全市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覆蓋率達70%,景區城、景區鎮和景區村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為全域旅游綠色發展提供“寧波樣板”。
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推進高端農旅融合項目建設。開展“春觀花”“夏納涼”“秋采摘”“冬農趣”活動,實施“民宿+”工程,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響力的鄉村休閑旅游“打卡”地。積極探索“農旅一體化”“漁旅一體化”發展模式,推進農旅融合龍頭企業規范化發展。
加快發展鄉村文體康養業,推動以文鑄魂、以文傳道、以文興業、以文塑韻,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推動全市文化和旅游發展走在全國、全省前列,建設更具魅力的文化強市,重點構筑以“一帶三區”為主體的文化和旅游發展新格局。深入挖掘河姆渡稻作文化、井頭山海洋文化等農業文化,豐富農民豐收節、中國開漁節等農事節慶活動,新建一批農業農村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