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里遇到大小事,居民只需要在手機小程序上填寫相關內容,向街道申請協商項目,矛盾就能在源頭化解……拱墅區米市巷街道上線“米市協商鈴”應用平臺,運用“線上+線下”“網絡+數據”手段,形成了“一方按鈴、多方響應”的系統化工作機制,為社會基層治理增添了新動力。
上個月,米市社區清新村小區內新安裝的一扇宣傳欄玻璃門,因沒有上鎖,被大風吹開,導致一位路過居民被迎面撞傷。由于未能就賠償事項達成一致,該小區專員陳思陽在手機上搜索微信小程序“米市協商鈴”,點擊中間的“協商鈴”圖標,選擇米市社區,填寫了相關協商內容,幫助這位居民成功地按響了“協商鈴”。
接到居民“按鈴”后,米市巷街道相關工作人員考慮到事件涉及多方主體,也為提高協商結果的專業性與可信度,社區邀請了物業公司、“舊改”施工方與監理、律師、社區調解員等一同參與協商,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給這位居民該有的賠償。
“米市巷街道常住人口有4.55余萬人,各類企事業單位3000余家,每天發生在身邊的各種小糾紛小矛盾很多。”米市巷街道三方辦負責人顧云介紹說,2020年開始,該街道著手探索構建“米市協商鈴”一鍵式源頭協商平臺,協商事項申請人按響所在社區服務大廳的iPAD智能設備上或手機微信端的“米市協商鈴”小程序,即可發起源頭協商申請,從而觸發受理、協商、反饋、評價等一整套系統化的操作流程。
同時,為了更好地為后續類似事項處理提供參考,“米市協商鈴”還建立了后臺數據庫,將成功協商項目形成案例。“‘協商鈴’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將社區的小矛盾、小糾紛控制在萌芽階段,不僅給解決小區矛盾帶來了便利,也為我們的社區工作減輕了負擔。”沈塘橋社區工作人員劉欣瑜說。
一年多時間以來,“米市協商鈴”平臺成功解決“按鈴”事項1889件,群眾滿意率達到96.5%。前不久,在第三批浙江省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實驗區(以下稱:實驗區)和智慧社區中期評估中,“米市協商鈴”創新實踐獲評優秀等次,位列全省24個“實驗區”之首。
下一步,米市巷街道將進一步升級“米市協商鈴”,打造集警情服務鈴、法律服務鈴等24個服務鈴為一體的“數字家園服務鈴”,打通為民辦事“最后一公里”,將群眾最需要的服務落到實處,真正實現“家園數字化,服務‘鈴’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