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韻文化系列講座吸引諸多杭州市民前往聆聽。
風雅杭州,宋韻千年。
宋韻文化,是杭州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的關鍵之一,它既代表了這座城市過去厚重的人文歷史,又在新時代下賦予了杭州獨特的氣質。可以說,杭州因宋韻而更精彩,宋韻因杭州而更為人津津樂道。
如何更好地弘揚杭州的宋韻文化?剛過去的2021年,杭州市社科聯(院)南宋史中心聯合杭州圖書館,分別在上下半年主辦了《德壽宮與南宋歷史文化系列講座》和《宋韻之雅——“琴器書畫”系列講座》,八期高水平講座邀請了全國南宋文化研究的名家、大咖,為人們呈現普及了一個生動、精彩的南宋韻味杭州,線上線下共吸引了近300萬人次觀看。
以“德壽宮”為載體
將800年塵封往事娓娓道來
說起杭城的宋韻文化,最受矚目的實體就是位于上城區的德壽宮,在今年杭州亞運會前夕,這座堪比南宋皇宮的“北內”,將在部分重筑后煥發新生命,成為杭州宋韻文化展現的一張“金名片”。
四期《德壽宮與南宋歷史文化系列講座》就是圍繞這座近在咫尺又神秘非凡的“宮”展開的。
首講,邀請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導徐怡濤,他從南宋宮廷建筑的溯源出發,叩開宋代建筑世界的大門,將《北宋將作監<營造法式>概述》娓娓道來。徐怡濤科普了《營造法式》是北宋政府編修的營造政書這一概念。而南宋宮廷建筑的建造,包括德壽宮,很大程度上依據《營造法式》,結合考古發掘,就能部分地還原德壽宮原貌。
第二講深入考古,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王征宇帶來《透物見人——德壽宮遺址考古發掘記》。
他從20年的考古發掘歷程、考古所見宮苑遺存及其他、宋高宗與秦檜及孝宗、從德壽宮到宗陽宮和南宋宮廷生活點滴共五方面講述了德壽宮的考古挖掘記。他認為,德壽宮是南宋園林的杰出代表,空間營造、審美等方面造詣頗深,宮內迷你版的小西湖、飛來峰等景點都予人無限遐想。
第三講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朱穗敏帶來的《意匠生輝—浙江宋代建筑概說》,有了前兩期的鋪墊,市民們的興趣被激發了,盡管當天大雨傾盆,仍有許多人冒雨前往傾聽。
朱穗敏對浙江的宋代古建進行了分類,將它們分成木構建筑、磚石(木)塔、石坊、石橋四部分。她展示了杭州六和塔、寧波保國寺、松陽延慶寺塔、湖州飛英塔等大量浙江宋代古建的精美圖片,加之專業講解,令人嘆為觀止。最后,她通過古籍《思陵錄》,導入德壽宮景象,從古代建筑學角度,表明了德壽宮建筑標準之高、建筑造詣之深,是代表南宋最高水平的建筑之一。
第四講聚焦歷史,邀請了浙江省社科院文化所所長王宇研究員,講述《德壽重華——德壽宮與南宋中期政治》。
王宇將“德壽宮與南宋中期政治”表達為“最是難言父子間”,并認為這出皇家悲劇是皇權之間的擠壓造成的,而士大夫們釋放出來的巨大政治能量又令皇帝忌憚。這為后來的慶元黨禁埋下了伏筆,也是南宋由盛轉衰的開始。
四期《德壽宮與南宋歷史文化系列講座》層層遞進,讓現場觀眾、宋韻文化愛好者們意猶未盡,憧憬下一個宋韻文化系列講座的開啟。
宋代有“四般閑事”
宋韻之雅也在于“琴器書畫”
高山流水覓知音,瀟湘水云聽“宋韻”。
下半年,《宋韻之雅——“琴器書畫”系列講座》如期而至,響應更多人渴望了解宋韻文化的呼聲,這四期系列講座開通了央視頻移動網、愛奇藝、我們大杭州視頻號等10余個平臺的同步直播,累計吸引了網友200多萬人次觀看。
首講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文研院邀訪學者曹家齊為大家講述《瀟湘水云——宋元浙派琴曲》。
現場琴聲清脆、悠揚,一起調,就將大家帶入了輕煙繚繞、水波蕩漾的優美意境……曹家齊表示,盡管此曲表達的乃是古代文人的瀟湘情懷,凸出的是“恨別思歸”和“和美自得”兩個特征,在宋元之際成為遺民群體的感情寄托,被賦予“以寓惓惓之意”的思想內涵,而遺民色彩正是“浙派古琴”彈奏技法的最大特色。
聽過了南宋琴音,再一起來看看南宋百“器”。
浙江省文物鑒定站研究館員、國家責任鑒定員、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王牧,通過《吉光片羽——宋代藝術品鑒賞》的講述,讓宋“器”文化也走進尋常百姓家。
吉光片羽,意為“殘存的珍貴文物”。宋代器物具有“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趨勢特點,通過能工巧匠對捶揲、鎏金等傳統工藝的提升,讓唐朝皇室貴族精美、奢華的銅鏡、金銀器、瓷器等雅器也紛紛走進尋常百姓家,實現了平民化,極大地普及了宋器之雅。而這些扎根于生活的藝術,經過廣泛流傳,愈發展現出淡泊、自然、雅致,生機盎然的宋韻底色。
南宋書法推崇“顏體”字。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方愛龍,為大家講述了《“學書當學顏”——陸游和他朋友們的書法觀》。
兩宋文人士大夫為何對“顏字”青睞有加?顏真卿是“楷書四大家”之一,所創“顏體”楷書端莊雄偉,對后世影響深遠;同時,他又是“凜然拒賊,終被縊殺”的忠烈之士,其忠義氣節為后世敬仰。文人們對“顏字”的喜愛,逐漸成為最純粹的“就書論書”。陸游是南宋文人“學顏”中杰出的代表。
最后一期,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道斌以《畫為心印》,講述了南宋畫中藏著兩種優(憂):憂國愛國和優雅生活。他通過古畫展示,將宮廷畫的為皇室歌功頌德、文人畫的寓物以情、禪宗畫的追求超凡、民俗畫的反映人間煙火,以及山水畫的朦朧美,生動、形象表達,再現“史畫”風采。
南宋“琴器書畫”是媲美宋代“四般閑事”的存在,這份宋韻中的精彩,錢塘人的風雅,杭城的高山流水、丹青墨妙,令人回味,教人深思。
宋韻,不光是書齋里的,還是杭州的、老百姓的。“我們要加大宋韻文化的傳播,組織系列的普及活動,要讓一些書齋里的學問走出去。”杭州市社科聯(院)黨組書記、主席卓超說。
杭州作為南宋都城所在,杭州市社科聯(院)一直服務于杭州“文化強市”戰略,與宋韻文化研究相配合,通過宋史研究,努力吸收宋代的優秀文化遺產,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講好宋韻故事,為建設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社會,增強文化軟實力,服務杭州乃至浙江經濟文化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