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站候車大廳效果圖
筑境設計(上海) 副總工程師金智洋
筑境設計師王夢琳
筑境設計師丁齊
旅客服務平臺效果圖
一座火車站,是夢想與家鄉的中轉站,承載著諸多感情和回憶。對于旅客而言,車站的片刻停留,是其對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和最后的留念。
今年春運開啟前,《杭州市重大建設項目“十四五”規劃》出爐,杭州西站再次被市委、市政府寄予厚望。這個雄踞杭州城西、處在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積聚“暴風眼”中心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將為杭州亞運會舉辦、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提供堅實的交通支撐。
人民的滿意度,正是生發于他們最能直接獲得感受的地方。“照明燈芯的亮度、整層光線的通透度、地面的鋪裝、軟裝的配色等等,我們都從乘客的感官出發,做了多輪模擬。”如今,西站站房全面進入室內裝修階段,在筑境設計(上海)副總工程師、杭州西站設計團隊成員金智洋看來,被稱為“云廳”的西站候車廳,是乘客獲得體驗的“主戰場”,正經歷著反復打磨、考量的階段。
今天,我們聯合西站樞紐設計方之一——筑境設計推出“高質量、共富裕——走進重大項目一線·杭州西站樞紐”系列報道第五篇,來感受云廳如何革新人們的候車與出行體驗。
十字天窗下 盛滿想法的通透空間
沿著今年年初剛剛貫通的西站樞紐站西I標疏解高架,一路向東。在吳山、寡山的掩映下,杭州西站樞紐站房標志性的十字天窗,鑲嵌在房頂銀色的鋁鎂錳板正中,引人注目。從無人機的視角看,在冬日晴朗的天氣下,能透過天窗,看見西站候車層——“云廳”火熱的建設場面。
“十字天窗可以說是西站最突出的一個標識,把它設計成這樣的形態,除了與云的意向息息相關,還有功能方面的考量。”筑境設計建筑師王夢琳深度參與了杭州西站的設計工作,據她介紹,天窗的十字,象征著云霧的縫隙,也是對西站獨特的交通換乘、室內流線方式的“隱喻”,“從城市通廊到候車層,人們都是經由東西向的云谷、南北綜合體匯聚到站房中心,十字天窗可以很好呼應到西站整體的交通理念。”
神形兼備的同時,通過天窗將自然光引入站房,是西站的又一大特點,這里面,最直接的“受益者”,便是云廳。
“傳統火車站,室內空間大多比較單一,通過云谷站場拉開,以及十字天窗,為室內候車的旅客營造了充足的光線條件。”筑境設計師丁齊描述,射進云廳的光線,也經過了“黑科技”的加持。十字天窗的玻璃下,還加了一層遮光膜,讓陽光不是直射,而是漫反射進候車廳“彌漫”開來。配合上在屋面吊頂穿孔板上加上類似雪花疊加的紋理,整個候車層看起來如同漂浮在云上一般,輕盈通透。
光線,不僅成為云廳營造“在云端”氛圍感的“利器”,也被巧妙地變成一座指引人們方向的“燈塔”。
在城市通廊層,進站換乘國鐵的旅客,可通過云谷中部大型扶梯上云廳候車,就在扶梯與云廳的銜接處,設置了一個大型的“玻璃罩”,筑境設計建筑師稱之為“云頂”,它的形態來源于高鐵流線,加入了一些科技元素。云廳的自然光直接通過云頂通達線下空間,“這正好起到了一個指引的作用,吸引著進站的乘客向光線充足的地方走,在空間上做了一個暗示。而且整個‘云頂’在形態上也很獨特,可以成為游客網紅打卡的地點。”
多數傳統候車廳,把主照明全部設置在屋頂。在這點上,云廳的照明系統也獨具特色,關鍵詞就是“分區照明”,“把照明資源分區,對在這個空間范圍活動的人來說完全足夠,而且非常節能。”丁齊和他的同事,已經對照明進行了計算機模擬,西站開通后,這些照明設施將“潤物細無聲”,和自然光相互配合,柔和地作用于整個云廳。
事實上,對光游刃有余地運用,也成為去年西站站房獲國家綠色建筑三星級認證的一大因素,這正是對國家不斷提升生態建設水平,推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精準回應。
云谷通廊上 候車體驗的迭代升級
傳統火車站候車廳,大多透著工業時代的冰冷氛圍,一成不變的灰白色,充斥著人們的視線。
而如今走進建設中的云廳,第一眼便能從初具雛形的檢票口上,看出設計的獨特之處。
“我們想讓整個空間看起來更溫馨愜意,不那么單調。”丁齊拿出打磨過多輪的檢票口設計圖,形態上與不遠處的“云頂”相呼應,結合了高鐵及科技云城的概念元素,采用了流線曲面形體,更具科技感、未來感。
新材料、新元素的運用體現在候車廳各個區域。丁齊舉了個例子,云廳旅服平臺的立面,使用了GRG石膏板這個被廣泛運用在音樂廳的材料,讓夾層的立面沒有縫隙,更有科技感。還有云廳高聳的立柱,為了讓它們看起來更纖細,設計上做了變截面處理,下粗上細,就像帆船的桅桿,“我們就是想表達一種漂浮感,讓云廳的屋頂像云一樣飄浮起來,不會那么壓抑。”
除了在硬件上不斷打磨,在設計上,云廳同樣在尋求軟實力的塑造。在云廳甚至整個西站站房,都設置著具有云意向的雕塑,不斷強調云的概念,對照云城所在的城西科創大走廊科創高地的定位,丁齊說,他們想法中,還在云廳專門設置了云信息服務平臺,到達的旅客可以通過手機查看當地文化、換乘班次等。
回頭再看云廳在空間感和氛圍上的營造,筑境設計建筑師們都認為,實現了當初的設計初衷——站、城、人之間的空間互動,“進站能看到城市通廊這個站與城溝通的‘臍帶’,還可以體驗動車在身邊飛馳,再順著自然光通過云頂來云廳候車,這整個過程,很富有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