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是學校內涵發展、提升辦學品位的必然方向,有個性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活力,以特色為抓手是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和育人品質的有效路徑。近年來,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積極探索與地域經濟、文化背景相融合、相適應的特色教育,堅持學校特色化、多元化、個性化發展,努力打造“一校一品”,提升教育品質,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優化營商環境讓隨遷子女享受優質教育
■曹君華 卜文濤 李習勇
“在這里上學離家很近,能天天和父母在一起,而且老師們也很關愛我,經常給我學習輔導、家訪慰問,我感到很幸福。”5月6日,跟隨父母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到十堰市鄖陽區獻珍學校上九年級的學生余張棋高興地說。像余張棋一樣,獻珍學校近年來接收了45位隨遷子女,不僅有少數民族學生,還有來自香港、臺灣地區的學生。
近年來,隨著鄖陽區經濟快速發展,來鄖經商興業人員增多。為全面優化營商環境,讓來鄖投資、務工人員子女享受優質教育,鄖陽區教育局出臺了《關于保障企業高管、工業企業高管及技術骨干、外來營商人員子女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校提供全方位、周到的服務,讓學生盡可能就近入學。
每年新生到校后,鄖陽區各學校充分利用大數據系統,第一時間在網上辦理學籍異動,切實解決家長現場排隊、耗時長、多次往返等問題。此外,各學校還經常對隨遷子女進行逐個談心,摸清他們在先前就讀地的學情、家情和個人情況,為每一位學生制訂個性化幫扶方案,安排專門教師落實,確保每一個學生學習生活無縫對接。教師也經常利用節假日對隨遷子女進行家訪慰問,全面關注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動態,讓他們時常能感受到師愛的溫暖。此外,各學校還在學生資助和升學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幫助,讓他們享受公平教育。
據統計,近三年來2134名外來人員子女來鄖陽就讀,區教育局均安置在優質公辦學校就讀,第一時間為他們辦理了轉學手續,教師、學生與他們進行結對幫扶,時常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安心就學。
“讓隨遷子女享受優質教育,是教育局為外來經商人員和鄖陽經濟發展應盡的職責,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得更好。”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青曲鎮初級中學:以石育人成人達才
■張傳鄖
近年來,鄖陽區青曲鎮初級中學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為根本,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全方位、多層次、重實效地實施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校本教材呈現特色
學校開發了“以石育人,成人達才”為主題的校本課程,形成了自身特色。以漢江文化為中心,編寫了突出青曲地域文化的系列校本教材,比如《我家就在漢江邊》《石頭與文化》《山青水曲“鄖縣人”的家》等。教材深入挖掘地域資源,傳播漢江文化,以愛家報國的德育教育為宗旨,精選了師生賞石文章、書畫、攝影、泥塑等作品,介紹“漢江奇石的藝術價值”“賞石與修養”“賞石與文化”以及賞石文化進校園的做法和意義,激發了學生深入了解漢江文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認真讀書、報效祖國的思想感情。
興建校園文化博物館
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愛家報國的思想感情,從2012年開始,學校以漢江奇石為主體元素,傾情打造校園文化,并陸續建成了賞石軒、藝苑、古人類文化、民俗文化展廳等四個德育活動基地,彰顯了學校以漢江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特色。
校園文化博物館主要展示漢江奇石、漢江蘭、漢江花草昆蟲標本、漢江古陶及其碎片實物;介紹漢江流域地形地貌、氣象物候、物產資源、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古今名賢等關于漢江文化的文字、圖片;展示師生們自己創作的以漢江歷史、文化、傳說、風俗、風景、花草、物產等為主題的調研文章、文學作品。學生走進展閱室,不僅能欣賞到精美的石頭,更能品味到學生為奇石所題的名字。博物館內“田野衛士”“南水北調三線”“老人與海”“長征”“寂寞紫砂”“母親河”“漢江之水天上來”“路漫漫”“鄖縣人一號”等題名都體現了學生的智慧和思想。
此外,由國家國土資源部和國家賞石協會主辦的核心刊物《寶藏》還為青曲中學開辦了一個“賞石文化進校園”的專欄,每期刊登學校學生的賞石文章。
課堂教學滲透奇石文化
在學科教學中,老師有意識地嫁接和滲透地域文化,使課堂成為了汲取文化、傳播文明、激發智慧和催生美德的神圣殿堂。
學校語文老師經常在校園“書頁石”旁邊開展經典誦讀、詩歌朗誦、演講比賽等活動,利用課程中語言文字、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領,也助推了學校書香校園、活力校園建設;藝術老師經常在“藝苑”內開展繪石頭畫、書法創作等活動,加強了對學生審美情趣、健康體魄、意志品質、人文素養和生活方式的培養,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發現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寫作課老師以漢江奇石為元素、以賞石為中心、以石頭為話題,經常在“奇石軒”開展寫作課教學,培養學生想像能力、探究能力,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誠信做人的思想品質;地方與校本課老師利用自編的地方課教材,結合漢江奇石,經常在“古人類文化”和“民俗文化展廳”上地方課,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自然資源、傳統文化和歷史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人民、愛祖國的感情。
學校大膽探索了德育新方法,嘗試了德育新模式。正是有了這些親近大自然、承接地氣、回歸大自然的實踐性活動,激發動力的自主性活動,提升智慧的生成性活動,使每個學生的道德修養不斷豐厚,為每個學生構建精彩的人生金字塔奠定了扎實基礎。
建設書香鄖陽從少年兒童抓起
■王顯有 董娜娜 曹君華
在第27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鄖陽區梅鋪鎮王河小學的四年級學生都拿到了最新一期的《鄖陽文學·好少年》,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這也太像漫畫書了,封面十分好看,光看目錄就覺得適合我們看。我看到了書本上學習的王二小了,我看到城里的學校了,我最喜歡……”
為了助力“滿城書香·悅讀鄖陽”活動,鄖陽區于2021年9月創辦了少年兒童文學內刊《鄖陽文學·好少年》,并納入區財政預算。該刊物由鄖陽區委、區政府支持,區委宣傳部、區文聯主管,區作家協會主辦,面向全區中小學校公益贈閱。
《鄖陽文學·好少年》是鄖陽區送給全區孩子們的一份寶貴而意義深遠的禮物,它將文藝與教育緊密結合,從提升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入手,積極面對教育改革,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為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服務。此刊物不僅為鄖陽區愛好寫作的師生提供了寫作交流與展示的陣地,更為全體師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廣博的閱讀平臺。
據悉,《鄖陽文學·好少年》向全區愛好寫作的中小學生征集優秀作品,培育文學新苗,促進作家梯隊賡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