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孩子都接受義務教育,事關億萬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民族未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擺在“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超2959億元支持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截至目前,全國99.8%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要求,城鄉辦學條件差距明顯縮?。粡娏ν七M的控輟保學讓義務教育輟學學生由60萬人降至不到500人。到2021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目標邁進。我國義務教育正在質量提升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加強控輟保學
控輟保學工作是一項非常艱巨的社會工程,義務教育階段學??剌z保學,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塊“硬骨頭”。2017年9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的通知》,把控輟保學工作作為脫貧攻堅的硬任務,壓實工作責任,將各級領導責任都納入到控輟保學的鏈條當中。
為了把責任層層壓實,尤其是落實落細到每一個偏遠山區,教育部制定了最嚴督導辦法。“對義務教育輟學高發、年輟學率超過控制線的縣(市、區),不得評估認定為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
控輟保學工作不僅責任壓實,而且手段更細。借助中小學電子學籍管理系統對學生流動、輟學情況進行動態監控,對學生學籍信息變化情況及時予以更新,控輟保學工作更加精準。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臺賬建立之初的約60萬人降至831人,其中20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
在控輟保學攻堅戰中,營養餐和“兩免一補”政策共同為“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兜底。
為改善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營養健康狀況,根據國務院決策部署,教育部會同財政部等15個部門正式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從2012年春季新學期開始,中國有2600萬農村學生獲得了每天3元錢的營養餐補助。資金全部來自中央撥款,達160億元。
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的“兩免一補”政策,免學雜費、教科書費,并對寄宿制學校困難家庭學生補助生活費,為更多家庭困難的學生鋪平了上學路。比如,從2017年起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實施“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等保障政策,截至2020年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補助惠及學生35萬人次,實現目標人群全覆蓋。
實現優質均衡
進入新時代,步入全面小康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要求已經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義務教育作為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實現優質均衡,具體體現為高質量的公平和高公平的質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依據常住人口規模配置教育資源,保障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加強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在職培訓與待遇保障。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這些都為今后義務教育工作發展指明了方向,促進了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
保障義務教育公平,不僅要有基礎條件的均衡,更要兜住義務教育質量的底線。2019年7月份,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切實做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要求為大班額“消腫”。截至目前,城鎮義務教育大班額已基本消除。
針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關于讓外來務工者隨遷子女都能公平享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建議”,教育部明確答復,從2021年起,各地均不得要求家長提供計劃生育、超齡入學、戶籍地無人監護等證明材料,精簡不必要的證明材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僅憑居住證入學。比如,作為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市55%的義務教育學位、38%的公辦義務教育學位提供給隨遷子女,比例為一線城市最高,新建義務教育學校100%納入集團化辦學。
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落實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和“公民同招”,給“掐尖”熱潑上一盆冷水,推動教育公平再上新臺階。在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上,多地創造性地運用“互聯網+教育”免費為農村學校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育發展日趨均衡。
提升薄弱學校教育質量,師資是最關鍵一環。在偏遠地區,通過差別化生活補助和職稱傾斜,有效引導優秀教師扎根鄉村學校。2019年4月份,教育部啟動實施中西部鄉村中小學首席教師崗位計劃,為中西部地區輸送一批基礎教育領軍人才。
保障義務教育公平,殘疾人也不能缺席。在去年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鞏固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水平,健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十三五”時期,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達到95%,到2025年,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入學率將達到97%。
全面落實“雙減”
面對升學壓力,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長期困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和家長,成為教育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早在2021年初,教育部就先后印發5個專門通知,對中小學生手機、睡眠、讀物、作業、體質管理作出規定,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為“雙減”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7月24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正式發布,一場前所未有的“雷霆行動”就此展開。
加強作業管理、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規范校外培訓行為……“雙減”工作堅持校內校外兩翼并進,條條政策都切中當下教育痛點,以系統觀念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在全面落實“雙減”的高壓態勢下,培訓機構擴張亂象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學科類培訓線下與線上機構壓減率分別為91.45%和87.07%。
隨著“雙減”政策出臺,學生的負擔普遍減輕了。不過在此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依然有待破解。實際上,“雙減”實施以來,如何高質量、靈活地布置作業,早已成為學校著力研究的方向。
北京市西城區教委主任王攀介紹,“雙減”實施以來,北京市西城區開展了作業質量提升工程。以課后服務時段的作業完成率、作業的彈性和個性為著力點,撬動“雙減”向縱深發展,成效不錯。“下一步,將繼續以單元和知識領域為基本單位,梳理知識圖譜,再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作業的分層分類設計。”王攀說。
為解決上班家長無法按時接送學生的問題,各地中小學普遍開展課后服務,目前已基本實現全覆蓋,有效解決了家長“三點半”接孩子難問題。在課后服務時間,學校不僅指導學生有效完成書面作業,做好答疑輔導,還普遍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普、體育、藝術、閱讀、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
國家統計局的專項調查顯示,2021年秋季開學后,73%的家長表示孩子完成書面作業的時間比“雙減”前明顯減少。 (經濟日報記者 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