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也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元謀縣姜驛小學通過系列主題活動的開展,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與體驗,增強了愛自己、愛家人、愛家鄉、愛祖國的家國情懷,以及感恩、博愛、友善、誠信等傳統美德。孩子們得到的是一種品德,一種素養,這正是文化傳承的真實體現,也是小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一、落實師生讀書工程,加強傳統文化知識訓練
元謀縣姜驛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開展詩詞曲賦鑒賞、儒家經典賞析,中國古文化、中華傳統美德、中國民風民俗研究等。通過開展傳統文化征文活動和誦讀活動,讓全體學生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培養他們對民族文化藝術的情感,推進素質教育在我校的貫徹落實。
二、以活動為載體,搭建傳播傳統文化的平臺
元謀縣姜驛小學通過實踐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積淀。教師充分利用語文課程的優勢,精心組織文娛活動,以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
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
元謀縣姜驛小學組織學生進行手抄報大賽,讓孩子在繪畫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繪畫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姜驛小學六年級學生羅杰靖說:“老師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我認為的確如此,我二年級時開始學習背誦《三字經》、《弟子規》里面講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師長之道,兄弟相處之道,朋友相處之道,及處世之道等。以及我們坐、立、行、待人接物的姿態,讓我對中華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讓我領略一番中華五千天年歷史文化積淀的魅力。接著我又閱讀過《論語》、《大學》和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讀本,雖然閱讀起來比較費勁,但從里面能學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濃厚底蘊和內涵!”
作為少數民族居多的山區小學,多年來我校立足地方實際,將民族民間文化融入傳統文化作為校園特色文化來打造,致力傳承與創新,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學校配備雙語教師7人,重點開展傈僳族語、誦讀經典等優秀文化傳承工作,構建學校內涵發展。
姜驛小學副校長李忠光說:“我校位于元謀縣最北邊,傈僳族同胞居多,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學校一直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一是開展傳統節日進校園活動,利用課堂教學和專題活動,如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傈僳族打歌等,滲透傳統文化,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二是在校園內,突出傳統文化的宣傳,比如在樓道里,展出孔子講學圖、程門立雪圖等,宣傳中國傳統的禮義和書院教育。三是展示中華傳統的文學經典、服飾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圍繞著‘培養有抱負、有擔當、有品位的現代公民’的育人目標,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實踐黨的教育方針。”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風貌和民族特質的文化,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讓小學生從小就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乃至中華民族的振興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探索出更多的利于傳統文化教育順利開展的良好策略與方式,從而真正地發揮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