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似海,山林青翠,綿延的茶山一眼望去碧綠無垠。走進雙浦鎮湖埠村,縷縷茶香不時撲面而來,這里是西湖龍井產區,更是“九曲紅梅”的發源地。
這兩天,隨著西湖龍井群體種的大面積開采,雙浦茶農異常忙碌,開始制作比西湖龍井工藝更為復雜的九曲紅梅。作為浙江茶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唯一傳統紅茶代表,九曲紅梅的知名度近年來日益提升,一彎細黑曲長的葉子釋放出產業興旺、鄉村共富的活力。
工序更復雜 味道更香甜
“小葉子”孕育大產業
眼下是茶農們最忙碌的時節。記者在湖埠村口的籃球場看到,茶農們正將采下山的青葉攤青,這是制作九曲紅梅紅茶的第一步,趁著陽光將鮮葉自然曬干去除部分水分,稱為“萎凋”。
“一畝地的茶葉,需要我們2個熟練工不停采摘2天時間,風雨無阻,下大雨也得采。”一位正在勞作的茶農說。
好茶不易,九曲紅梅的制作可分為萎凋、揉捻、發酵和烘干等環節,每道工序須環環緊扣,缺一不可。“發酵是形成九曲紅梅色香味的關鍵,是綠葉變紅的主要過程。發酵過的茶,不僅能暖胃,味道也更加香甜。”九曲紅梅茶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馮贊玉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起九曲紅梅:“你看,九曲紅梅緊細、彎曲、烏潤,外形曲細似魚鉤,用手抓一撮絲絲纏繞。”
據介紹,湖埠村三面環山,獨特的小氣候利于茶樹的栽種與生長,制作的九曲紅梅獨具風韻。“去年全村九曲紅梅年產值330多萬元,平均每畝收益1萬多元,有的農戶有四五畝茶園,收入可觀。”湖埠村村干部姚輝介紹,湖埠村200多戶茶農,一般清明節前搶摘青葉制作龍井綠茶,清明后、谷雨前采摘制作九曲紅梅。“明前的西湖龍井,售價2000元以上已經算比較實惠了,九曲紅梅的價格一般在600-1000元之間。”
據了解,今年的第一批九曲紅梅,預計將于四月中下旬開始售賣。
直播帶貨 開發新品
新茶人念起“新茶經”
在馮贊玉家的茶室,孫女馮晨影打開了抖音直播間,向來自全國的網友們介紹起了自家茶葉,普及九曲紅梅茶歷史文化的同時,還介紹起靈山景區觀光旅游。“我營銷方面顧的少,每年都是女兒的朋友圈和直播間帶來不少客源。”馮贊玉笑著說。
“期待自己有一天可以成為炒茶大師,為非遺傳承貢獻一份力量。”馮贊玉的孫子馮晨宇報考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茶學方向,并師從“西湖龍井采摘和制作技藝”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樊生華。在上周舉行的西湖龍井炒茶王大賽“新銳賽”上,他在比賽中可圈可點,以初賽第一名的成績闖入決賽。
茶藝師、手工炒制炒茶工、評茶員、制茶大賽金獎……指著墻上孫女孫子們拿到的獲獎證書,馮贊玉心里樂開了花。“這門手藝的傳承,看來不用愁了。”
在雙浦,像馮贊玉一家這樣的制作技藝傳承人不在少數。比如,來自雙靈村的“九曲紅梅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賈炳校父子倆,瞄準年輕人的喜好,在九曲紅梅茶口感多樣性上大膽創新,運用石灰窯制的特殊技藝,將九曲紅梅與桂花結合,與玫瑰結合,開辟了花茶九曲紅梅系列茶品。
“新一代茶人思維活躍,在創新和營銷上更容易發揮他們的才能。”姚輝說,下一步,村里打算建立合作社,引進全套生產設備負責加工,提高茶葉品質的同時,又能增加農戶收入,也有利于年輕茶人專注傳播推廣和產品創新。
擴大規模 開辟觀光線
老茶鄉續寫新故事
建設九曲紅梅茶博物館、在村文化禮堂開設茶文化體驗園、參加國內外茶博會評選……這些年,九曲紅梅品牌文化的傳播推廣在雙浦鎮持續開展,越來越多的村民認識到“一片葉子”的經濟效益,認真打理自家茶園,壯大紅茶產業。
據雙浦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全鎮目前總計茶園有1500畝,茶農773戶,全年九曲紅梅產量30噸左右,產值有2000萬元。為了讓九曲紅梅走優質、高產、高效的產業化之路,雙浦鎮還將利用“九曲紅梅制作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金字招牌,結合非遺傳承人、當地知名茶企和代表茶農成立九曲紅梅產業協會,規范九曲紅梅的制作技藝,擴大茶園規模,將荒廢的盆地改造成綠色生態茶園,此外,湖埠村、靈山村等產茶村落,還開辟了串聯茶山、貫穿全村的觀光線,加速推進休閑旅游、民宿以及茶產業文化為核心的現代農文旅融合。
“今年紅茶品質不錯,價格相應提高,茶園面積也會增加15%,紅茶年產值有望增加20%左右。”雙浦鎮相關負責人憧憬道。
美麗雙浦,正在續寫新時代“一片葉子”的共富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