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農事催人忙。眼下正是春耕和春季田管時節,相比以往,上虞區崧廈街道舜源村的種糧大戶黃云輕松不少,比如除草這項工作有了無人機幫忙,效率明顯提升,近200畝小麥,1小時下來就全部搞定了。像黃云這樣的種糧承包戶,該村有17個,總承包面積3400畝。
舜源村,只是上虞實施機械強農的一個縮影。去年,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實施以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為核心的“雙強”行動,旨在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打好農業高質量發展攻堅戰。會后,上虞迅速行動,和省農科院開展新一輪院地合作,摸排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重大項目12個,總投資4.55億元,并出臺《深化“機械強農”五年行動實施意見》,力爭到2025年,全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4%以上。
通過實施機械強農,2021年上虞的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了89.6%,全年糧食播種面積超過55.1萬畝,總產量穩定在22萬噸以上,糧食播種連續5年位居全省第一,穩穩扛住了糧食安全的重任。
抓好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只是夯實了農業發展的基礎,如何實現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上虞找到了數字農業這個解決方案。
近年來,上虞區堅持需求導向和效果導向,以省級鄉村振興產業示范縣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建設為契機,加快發展數字農業,統籌推進“三農”領域技術與生產管理、流通營銷、行業監管、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的融合應用,探索“四季仙果”產業數字化發展新模式,建立健全農村電商經營體系,推廣浙農碼,通過數字賦能、創新驅動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如今,浙江農發集團上虞公司建設的霧耕植物工廠成為了“網紅打卡地”。工廠內,立體式栽培架上一株株瓜果葉菜長勢良好,引人矚目。該工廠為浙江農發集團現代霧耕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項目,通過引進霧耕栽培技術、數字技術,實現了從育苗到采摘全過程一體化、自動化,讓農民成為“農業工人”,而且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大大提高。通過工廠化霧培可提高耕作效率5~8倍,葉菜年均產量可達50噸/畝,是普通種植的7倍多。去年,該項目入選全省農業“雙強”行動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