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文明進步的標志。當我們把歷史的橫軸拉長,沿著歷史遺珍良渚文化和防風文化上溯千年,文明之光在德清大地上從未阻斷。
從晉代孔子后裔孔愉的仁德,到唐朝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從層出不窮民間設獎、道德模范,到以縣級城市排名全國第一的成績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德清人民手擎仁義禮智信的火把一路走來,文明之花常開常艷。
3月31日晚,喜訊再次傳來,中央文明辦下發了《關于2021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結果通報》,德清在134個全國縣級文明城市中位列第一,獲得中央文明辦通報表揚。德清這幅文明長卷上繡出了又一美麗花朵。
上下一心 奏響全民共建樂章
沒有文明的市民,就沒文明的城市。
“在文明城市的‘后創建時代’,‘常態長效’是關鍵詞,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永遠在路上的奮斗狀態,找準漏洞、補齊短板,持續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成果。”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一年多來,面對爭創“雙一流”全國文明城市的新目標,全縣黨員干部、人民群眾,萬眾一心,積極行動,推動我縣從“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不斷躍升。
來自金華的小洪至今忘不了去年秋天的那一幕。“晚上7點左右,我突發急性腸胃炎,到急診室大廳時,已經疼得快要癱坐在地面上,這時兩名志愿者沖到我面前將我扶起,從掛號就診、墊付醫藥費,再到取鹽水、掛鹽水,他們一直陪護我到深夜。”
這兩名志愿者來自我縣清禾公益“醫路同行365”項目。2007年項目成立以來,堅持365天不間斷在醫院開展志愿服務,承擔檢查指引、病人關懷、推擔架車等工作,為病患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目前團隊共有500余人日夜輪流服務,去年累計服務近萬小時。
中考、高考期間,雷鋒車隊接送考生;大街小巷,有黨員、團員志愿服務隊開展衛生清掃、文明交通引導、健康知識宣傳……如今,德清處處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處處都能感受到各種貼心的志愿服務。截至目前,全縣在志愿浙江上共有注冊志愿者近14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1%,各類志愿服務組織300余個。
市民群眾當主角,文明創建成常態。文明城市建設僅僅依靠行政推動不可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不同行業、不同層面的市民能否身體力行,以優雅的言行共赴“文明之約”,是決定文明程度最重要的一環。
在馬路上,人們自覺遵守“紅燈停、綠燈行”,車輛慢行、禮讓行人,文明引導員維持秩序,幫老攜幼;在各志愿服務崗亭,紅馬甲們熱心助人、助困扶危,將愛心散播到每個角落;在十字路口,寒風中堅守崗位的交警認真維持交通秩序,保障市民安全順利出行;在街角巷道,環衛工人們一遍遍仔細清掃,不留死角……如今的德清,人人都是文明城市的參與者,人人都是“道德高地”的實踐者。
以人為本 譜寫精彩文明華章
“城市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應當把更多的公共空間留給市民。”“不斷提高群眾的舒適感、愉悅感和幸福感。”……今年以來,在“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系列互動話題中,網民紛紛建言獻策。
“幸福感、獲得感”是城市文明建設的“試金石”,我縣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文明城市建設全過程。
看到農貿市場這兩年的環境變好了,雷甸鎮市民楊來根買菜的心情也舒爽了。此前,雷甸鎮停車難導致亂停車,農貿市場超負荷運轉導致臟亂差。該鎮以不改不行的決心推動解決民生痛點。優化組合農貿市場內功能區域,將自產自銷攤位重新劃定招標,解決以往攤位混亂、管理困難的問題。在鎮區增設200個停車位,做到應劃盡劃。
民之所望,創建所向。今年以來,一個個惠民工程在農貿市場、背街小巷、老舊小區展開:完成新發地農貿市場、興康綜合市場、城東菜市場“五化市場”創建,市場環境衛生和市場秩序全面整治提升;在中醫院增設立體停車庫增加停車位99個、塔山街非機動車停車位劃線400余米;實現開放式小區“開轉封”建設7個,51個小區實現物業管理,52個小區建立業委會;慢病服務班車、精靈共富殘疾人幫扶等一批養老助殘服務相繼上線……德清深刻認識到,建設文明城市既要全民參與,更要全民共享。
走進鐘管鎮干山村的農家書屋,除了書籍報紙雜志,還有不少學習用品,在充滿書香的環境里,孩子之間能夠彼此帶動,共同營造學習氛圍。“新華書店開到家門口,彌補了不足,豐富了我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干山村村民梅小平說,富裕起來的村民對精神生活總是向往的,自從村里有了書店,不出15分鐘就能看到自己喜歡的書籍,這種獲得感與幸福感是實實在在的。
與書屋內的“靜”截然不同的是文化禮堂內的“動”。打牌聲少了,音樂聲多了;關起門來的人少了,聚在一起的歡笑聲多了……到文化禮堂看看書、跳跳舞,或者看看電影、吹拉彈唱,這是德清不少居民當下茶余飯后愜意的“慢生活”。一座座被稱作“村莊客廳”“鄉愁基地”“精神家園”的文化禮堂,載起了市民豐富多彩的文藝生活。
同住一座城,共愛一個家。放眼德清建設成果,綠樹紅花、環境優美,車水馬龍、文明有序,樓棟整潔、心情舒暢,廣場夜景、流光溢彩……干凈、方便、和諧、安全的“德清印象”,讓幸福感洋溢在每個人臉上,獲得感流淌在每個人心里。
崇德向善 翻開精神共富篇章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共同富裕的美好圖景正日漸清晰,繪好這幅氣勢恢宏的圖畫,絕不能缺少文化共有、精神富足。去年12月,我縣在全國率先出臺《縣域精神富有評價指南》地方技術性規范,為縣域精神富有建設成效提供了科學合理的評價依據。
德清是一座愛心之城、大愛之城。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千百年來的德文化傳承發展,為我縣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隨著近年來文明城市創建不斷深入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社會精神文明“外在塑形”和“內在提升”也在不斷呈現新的進步。
從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陸松芳開始,到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潘美兒,再到去年剛剛獲評的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章宬,1個“時代楷模”群體、2位全國道德模范、3位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7位浙江省道德模范,形成了亮麗的公民道德建設“德清現象”,描繪了德清最亮麗的城市風景。
在借力“德文化”軟實力提振城市“精氣神”的同時,我縣不斷做強“文化+”融合發展大文章,進一步打造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發展“硬支撐”。去年,我縣結合莫干“論劍谷”和未來鄉村建設,在莫干山鎮廟前村、仙潭村、五四村分別籌建了作家村、編劇村、綜合藝術村,凝聚文學文藝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不少精品民宿業主主動上門要求為藝術家創作采風提供服務。”廟前村黨支部書記徐慧聰介紹,“莫干山作家村”的創建,打通了藝術振興鄉村的最后一公里。“以此為契機,我們正努力把村里現有的資源和文化、藝術振興鄉村結合起來,發展文旅、民宿和商貿,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
文明城市創建永遠沒有終點。回望過去,創城的辛勞和汗水歷歷在目;放眼未來,“二連冠”并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要將這文明之風長期延續下去,并將其升華為城市的品格,鐫刻在城市的靈魂里。
文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文明路上,德清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