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今天的菜你覺得怎么樣?合胃口嗎?”“大爺,醫生說了,你這段時間只能吃清淡的食物。”午餐時間,位于橫河鎮的城區社會福利院里,飯菜飄香,老人們圍坐在一起用餐,工作人員仔細地叮囑著,氣氛一片融和。
讓更多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進而實現“浙里長壽”,我市交出了一份“集中供養”的答卷。據統計,我市目前有280名60歲以上的特困人員在三家公辦社會福利院集中供養,其中,80歲以上老人75人,90歲以上老人21人,當前年齡最大的為95歲,近三年來特困集中供養人員平均壽命達到81歲。
“受傳統養老觀念和支付能力限制,長期以來,老年人到養老院集中養老比例較低,其中特困老人的集中供養更是一個難題。”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2012年以前,我市特困人員都分散在各鎮敬老院集中供養,集中供養率僅43.36%,而集中供養也存在硬件、軟件上的短板。一方面,鎮級敬老院普遍存在規模小、床位少、設施差、管理落后的情況,安全隱患突出;另一方面,管理人員年齡偏大,發展現代養老服務業的意識薄弱,服務能力不專業、不規范,特別是對失能失智人員等特殊群體的照護水平更是低下。
為了提高特困人員的供養保障水平、引導各鎮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2006年開始,我市就超前謀劃,先后出資近億元,在中心城區橫河鎮和市域北片分別建成了兩家市級社會福利院,共有養老床位740張。2012年,將極大部分散居和在各鎮敬老院集中供養的584名特困人員集中到以上兩家公辦社會福利院和新浦鎮社會福利院,并進一步明確了特困人員認定標準、供養規范、供養職責、特困人員財產權益、市鎮村三級專項供養經費保障等問題。三家福利院在統一供養標準、服務標準,配足護理人員的同時,還與就近醫院建立了醫養合作關系,成立了內設醫療機構,有常駐醫生、護士提供醫護保健。在良好的居住環境、生活娛樂、醫療護理等保障下,目前我市特困人員的集中供養率達到了98%。
與此同時,我市累計投入近億元,支持各鎮通過改造提升、擴建重建等方式,助力騰空的敬老院脫胎換骨、重獲新生,并以公建民營的方式引進第三方進行專業化運作,做到服務價格備案和公示,確保為我市老人提供住得起、養得好的養老服務。“這一轉型滿足了老年人就近養老的需求,也極大地促進了我們的養老服務水平提升。”新浦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改善特困人員的生活保障水平是實現全面小康、共富共美的兜底任務之一。”該負責人表示,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的模式不僅使特困人員享受到了最大的福利,也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經濟效應,筑起了“浙里長壽”的堅實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