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一直是垃圾分類工作中難啃的“硬骨頭”,普遍存在集中堆放點雜亂、投放點沒有引導員、垃圾桶設置不規范等問題。南苑街道河南埭社區百合苑小區有一支“銀色人才”隊伍,他們的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他們有耐心、有責任心、有親和力,精準入戶開展宣傳指導,使小區垃圾分類正確率有了顯著提升。
下午兩點,記者來到百合苑小區。雖然在這個時間點去扔垃圾的人不多,但“銀色人才”隊伍的成員已經來到垃圾投放亭,查看垃圾分類情況。而這一垃圾投放亭,是該小區業委會主任陳烈忠提議并建成的。
“垃圾房無論設在哪里,總會有不同的聲音。”為了能統一全體業主的意見,陳烈忠一方面和業委會成員挨家挨戶上門去做工作,一方面快速組建督導員隊伍,引導居民正確投放垃圾。
包括陳烈忠在內的5位業委會成員都主動加入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73歲的陳烈忠,曾長期從事工會工作,工作較細致而又嚴謹;66歲的王銀雄,善于與人溝通,做他人思想工作;63歲的方明初,是大家公認的好脾氣;還有61歲的蘇海龍和56歲的任惠麗。他們身體力行參與“桶前值守”、垃圾分揀、發放宣傳冊及垃圾袋等活動;他們主動學習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積極傳播垃圾分類、源頭減量、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等生活理念;他們以實際行動帶動身邊人參與到生活垃圾分類中,共同營造垃圾分類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圍。
“通過他們不厭其煩地宣傳引導,大家慢慢養成了正確分類和投放垃圾的習慣。”小區居民黃女士指著陳烈忠剛繪制好的墻畫開心地對記者說。自從小區垃圾分類逐漸走向正軌,陳烈忠也有更多的時間發揮所長。最近,他抽空為小區畫了很多墻畫,希望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
百合苑小區2003年交付,有183戶居民,自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小區的整體品質得到了很大提升。“現在整個社區的垃圾量已經減下來了,垃圾分類也規范有序。”河南埭社區黨委副書記王宏俊表示,接下來,社區將繼續加強垃圾分類管理,把百合苑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廣開來,提升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