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超過2.5億人有脫發困擾,且近些年脫發群體呈年輕化趨勢。為“拯救”越來越少的頭發,很多人選擇植發。
醫生表示,并非所有脫發人群都適合植發,植發前要進行正規的檢查。此外,由于毛囊存活率缺乏量化鑒定手段,植發市場亟須制定行業標準。
最近,28歲的魏潔動起了植發的念頭。“每天差不多要掉100多根,有時在頭發上隨便捋一下都脫落七八根。”為改變現狀,她曾嘗試使用防脫洗發液、吃黑芝麻糊、用生姜洗頭等,但效果均不理想。在有植發經歷的同事推薦下,今年年初魏潔也選擇了植發。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在我國脫發群體中,30歲以下人數占總數的69.8%,其中占比最大的為26歲到30歲的青年,高達41.9%。數據表明,當下的“90后”已經成植發主力軍。
醫生告訴魏潔,植發是通過取用患者后腦勺部分健康毛囊組織,以顯微外科手術方式植入脫發位置。“一個毛囊的價格約為10~12元,具體需要種植多少毛囊,需要植發機構或醫院通過毛囊檢測確定。”經檢查,醫生告訴魏潔,需要移植約1000個毛囊,總價在1萬元左右。這在植發消費中已經屬于較低水平。
丁俊看著日漸呈“M”形后退的發際線,幻想幾年后可能會成為別人口中的“地中海”,剛滿30歲的他有點不能接受。當他滿懷希望地聯系一家植發醫院時,卻被告知其頭發質量不適合植發。
專家表示,無論是遺傳或疾病導致的脫發,還是因為美學需求的植發,都要經過嚴格的身體檢查和評估。并非所有人都適合植發。植發容易損傷皮下組織,有三高、糖尿病或者頭發有炎癥、皮膚病的患者都不適合。
“植發本身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行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周城表示,如果后枕部頭發資源不足或發質不好,也無法進行植發。
脫發人群應經過正規檢查,與醫生進行有效溝通后再做出植發手術選擇。有的患者毛囊并未完全壞死,通過幾個療程的藥物治療就可以取得激活再生的效果,根本無須手術治療。
在植發火熱的當下,許多人通過植發取得滿意的效果,但也有不少人因植發給自己帶來“麻煩”。記者調查發現,植發效果不理想,術后維權難現象普遍。杭州的高先生植發后,頭發依舊稀疏。醫院的簽約合同中毛囊成活率在95%以上,但高先生認為,自己的毛囊存活率也就50%。
高先生準備維權時,卻發現目前沒有一家專業機構可以準確檢測植發毛囊的存活率。專家指出,對于毛囊存活率和治療效果如果沒有可量化的鑒定手段和標準,司法機構難以針對合同效果進行準確評估,即便消費者提起訴訟,效果也非常有限,因此植發行業規范及標準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