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曼妙多姿的舞者,到耕種田間的農人,仁和姑娘計杭華走出了一條激情洋溢的創業路。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她輕舞飛揚,揮灑青春汗水,收獲喜悅碩果,演繹了一出別樣精彩的枇杷記事。
(記者陳堅倪明偉濮玉慧仁和微融媒體中心陳連孝)舞臺上,她是曼妙的舞者;田地間,她是辛勤的果農……“80后”計杭華,仁和街道葛墩村辰語家庭農場的創辦人。
3月是枇杷嫁接的好時節,計杭華和父親、公公正忙著嫁接,三人分工明確,沒多久,幾十株枇杷苗的嫁接就完成了。
“嫁接是有技巧的,要想切口整齊,就要刀快手也快,切的地方要選已經發芽的節,插穗和砧木也得貼得夠緊,才能保證樹苗正常生長。”說到枇杷,計杭華打開了話匣子。
計杭華告訴記者,她的農場培植了近百畝枇杷,有40余個品種,每年產出2萬多株枇杷種苗,是遠近聞名的名優農產品資源保護種植基地。
記者眼前的計杭華身穿大紅褂衫,身材窈窕,笑容燦爛,很難把她和“農民”這個身份聯系起來。“我之前學過8年舞蹈,開過舞蹈工作室。2018年回鄉當果農,雖然行業跨度有點大,但我干得很有勁,因為我喜歡這個。”計杭華笑著說,幾年來,她潛心鉆研農技,從一名農事“小白”成長為“土專家”。
計杭華的公公是葛墩村的枇杷種植能手,擁有一手過硬的果樹嫁接技術。回鄉之初,她只是簡單地想,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結果一做就停不下來了。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初春時嫁接種苗,剪枝、切口、纏帶,計杭華往往一干就到半夜,手酸得不行;枇杷成熟季,凌晨時分就要起來收果子,白天還得忙著拍抖音做網銷,一天只睡幾個小時。這一切,計杭華都挺過來了,而且還做得不錯:手腳麻利的她一天能嫁接500多株種苗;去年,她帶動周邊果農,一鼓作氣銷售10000多公斤枇杷。
作為一名新農人,計杭華不僅傳承了父輩吃苦耐勞的品德,還擁有開闊的創業視野。為了提升水果品質、打響枇杷品牌,她和省農科院合作,引進培育“迎雪”“迎霜”等多個枇杷新品種;為了豐富產品線、擴大產業鏈,她在農場種植小林黃姜、青皮甘蔗、芋頭、孛薺等傳統農產品,并延伸開發枇杷花姜糖、野芝麻烘青豆等休閑食品,深受消費者歡迎;為了拓展銷售渠道,她利用抖音、微信等社交平臺,在田間地頭直播帶貨。
為了提升技能,計杭華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她積極參加各類培訓班、研修班,向省市專家學、向業內同行學,到田間地頭自學。去年,計杭華被評為余杭區“土專家”,并被浙江省農藝師學院錄取,成為2021級農業專業類在職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