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農民致富,關鍵是選對項目。近年來,隨著“小縣大城”戰略的深入實施,云和縣城逐步南拓,白龍山街道成為縣域發展的新興區,迎來全新蛻變的契機。為此,白龍山街道牢牢把握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的大好機遇,以物業經濟為支點,創新實踐“物業+”模式,撬動村集體經濟加速騰飛。
“以前,街道大多數群眾在家務農或外出務工,群眾收入增長緩慢,集體經濟更是停滯不前。通過深入了解統計,作為云和工業經濟的主平臺,街道集中了80%的工業企業,這是一個金光閃閃的“聚寶盆”,發展物業經濟正當時。
2018年以來,街道抓住工業園區楊柳河區塊三期項目建設契機,發動12個村抱團發展,通過“政府補貼+村級入股”形式購置廠房進行出租,每年為各村帶來收益27.2萬元。這一做法被云和縣消薄辦借鑒推廣,先后組織了全縣28個村聯建廠房、入股飛地項目。在強村公司引領下,各村紛紛盤活資產,利用綜合樓、店鋪等發展物業,累計為村集體增收1300余萬元,輻射帶動群眾增收2000余萬元。以物業為支柱產業的集體經濟初顯成效,吹響了強村富民的號角。
為了引領群眾增收致富,白龍山街道還借山海協作的東風,不斷延伸產業鏈、效益鏈,在寧波北侖小港街道租賃檔口、攤位,打造特色農產品直銷點,由當地特產公司代銷產品。不僅為強村公司帶來數萬元物業費收入,更為街道靈漈山小香薯、甜橘柚等農產品開拓了市場,通過結對認購、產品直銷等方式完成120萬元的銷售訂單。同時,利用浙江能源監管辦、浙水院等幫扶優勢,整合園區企業、村級物業、農房屋頂等建設光伏項目,實現可持續倍增收入,每年為強村公司增加收益百萬元,帶動80余戶村民增收10余萬元,實現村集體和村民的共富共惠。
白龍山街道轄區擁有全縣一半以上流動人口,這些人大部分生活在城鄉結合部從事食用菌生產,人菇混居、占道經營、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問題嚴重。為了根治亂象,街道狠抓食用菌產業“四轉”升級,拆除廢棄菇棚8萬平方米,為縣域發展騰出空間;新建程宅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園,引導菇農入園規范生產,既解決了安全問題,每年還為村集體和20余戶農戶帶來租金收入10萬元;新建2個食用菌交易市場,配套冷藏冰庫、停車場等設施,引導菇農進入市場規范交易,既解決了交通擁堵亂象,投產后還為11個村帶來收益45萬元。
目前,白龍山街道通過“物業+”模式,累計發展街村物業項目36個,物業收入占經營性總收入的85%以上,并有效帶動崇頭鎮、霧溪畬族鄉等強村公司走上“物業+”的道路,成為全縣強村物業引領共同富裕的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