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溫嶺市以實施農業“雙強”行動為抓手,堅持穩面積、促產量、提效益,聚焦政策保障、耕地保護、科技創新,打通糧食生產各個“堵點”“難點”,全力打好糧食增產保供仗,有效保障“米袋子”安全。2月22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糧食安全工作會議召開,會上公布了2021年度浙江省產糧大縣名單,我市榜上有名。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獲悉,2021年,我市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8.01萬畝,其中早稻12.14萬畝,占臺州市早稻總面積的41.4%,全年糧食總產量11.43萬噸,與去年持平,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同時,我市還獲評省糧食增產保供成績突出集體,并連續兩年獲浙江省產糧大縣稱號,連續三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活動”整縣制推進縣。
一年之計在于春,當下,我市春耕備耕各項工作正在展開,為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打好基礎。目前,我市已成立“耕地與種子工作專班”,實行實體化運作;各鎮(街道)相應成立了工作專班,上下聯動,統籌推進糧食生產工作。我市還開展定點式監測,在各重點鎮街和主要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建立水稻生產苗情動態監測點,實時掌握全市糧食生產情況。
“近年來,我們制定了一系列補助政策,支持全市廣大種植戶開展春耕和糧油生產,確保糧食種植補貼等支農惠民政策的落實和糧食安全,從而進一步調動農戶種植積極性,全力推進糧食擴種增產。”市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我市規模種植單季晚稻補貼已提高至300元/畝;連作晚稻補貼已提高至400元/畝;油菜和大小麥規模種植面積要求已提高到50畝以上,補貼標準提高至200元/畝。
同時,我市各鎮(街道)也紛紛出臺相關配套扶持政策。例如城東街道、城北街道、橫峰街道、澤國鎮、大溪鎮、溫嶠鎮在市級補助政策的基礎上,再對規模種植戶補貼100元/畝,新河鎮、濱海鎮則對50畝以下的散戶再補助100元/畝,進一步挖掘糧食生產潛力。
農業兩區建設和非糧化整治工作事關鄉村振興,事關糧食安全,更事關共同富裕建設。去年以來,我市嚴守糧食生產功能區種糧屬性,并對全市99個共15.48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的農田種植情況及“非糧化”現象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對發現的“非糧化”苗頭,積極進行政策宣傳和引導,及時送達告知書,堅決遏制功能區“非糧化”。
為了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水平,抓好實驗示范建設,今年,我市還會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向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等重點區域傾斜。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1.42萬畝,完成2021年全市高標準農田補建方案與項目計劃清單的報送。同時,全市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整治2.13萬畝,水稻機械種植面積13.36萬畝,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88.82%。
市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階段,我市將持續深入開展“藏糧于技、藏糧于地”行動,通過建設提升苗情動態觀察點、水稻集中育供秧服務中心、稻谷烘干服務中心,建立水稻等高產高效示范方,深入開展水稻缽苗擺栽、冬菜-早稻-晚稻種植、蠶豆春化早栽等重點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力求實現全市水稻集中育供秧服務面積2萬畝以上,示范推廣“精確定量栽培”“兩壯兩高”等新技術10萬畝以上,全面助力糧食增產保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