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含金(銀)箔金(銀)粉類物質食品在市場上出現,成為消費噱頭。金可頌、金箔咖啡、24K金箔抹茶冰激凌……無奇不有。但是,你知道嗎?這些在網絡上火得一塌糊涂的網紅食品其實存在安全風險。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標準規定,金銀箔粉既不是食品生產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劑,不能用于食品生產經營。
為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維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凈化市場消費環境,1月29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聯合印發《關于依法查處生產經營含金銀箔粉食品違法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要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嚴格食品安全監管,食品生產者不得采購使用金銀箔粉生產加工食品,食品銷售者不得采購銷售含金銀箔粉食品,餐飲服務提供者不得制作售賣含金銀箔粉餐食。
《通知》要求,要嚴格網絡交易監管,督促網絡交易平臺嚴禁平臺內經營者銷售含金銀箔粉食品,加強對“含金銀箔粉食品”“可食用金銀箔粉”的網絡交易監測,及時督促網絡交易平臺依法采取下架等處置措施;嚴格廣告監管,嚴厲查處以食品添加金銀箔粉為噱頭宣揚奢靡享樂、拜金主義等違背社會良好風尚的廣告宣傳行為等。《通知》要求,各級海關部門要嚴格進口食品安全監管,督促食品進口商落實主體責任,不得進口含金銀箔粉食品,已經進口的,立即停止銷售。
《通知》明確,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生產經營含金銀箔粉食品的違法行為,嚴厲打擊虛假宣傳金銀箔粉可食用的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進口含金銀箔粉食品違法行為。相關違法行為一經查實,一律依法從嚴從重從快查處;涉嫌犯罪的,一律依法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通知》強調,各有關部門要加強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教育,組織專家開展健康解讀,適時發布消費提示,倡導科學理性消費。鼓勵社會各界監督,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積極營造良好消費環境,堅決遏制“食金之風”。
除了噱頭,用于宣揚奢靡享樂、助長拜金主義之外,一切還要從以訛傳訛的“保健功能”說起。
謠言:
“金箔可以除邪殺毒、解熱驅煩、安魂定魄、養心和血”“食金,能鎮精神、通利五臟邪氣。破冷氣,除風。”
辟謠:
實際上,“食金有益健康”是誤區,從營養學角度看,金銀并非人體必要元素,沒有任何營養價值,起不到保健或治療作用。如果攝入過多含金銀箔粉的食品,有可能導致金、銀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皮膚瘙癢,更嚴重者將導致呼吸困難、臟器損傷等。若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就醫,否則將危及生命。
廣大消費者在外出就餐時,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警惕食品安全風險,不食用有風險或是自己不熟悉的食品,尤其不要食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食品。
如若發現食品中添加了金箔或其他不明物質,應立即停止食用,并向市場監管部門反映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