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黃巖救助站站長鄭玲偉的陪同下,流浪多年的四川籍男子王某踏上返鄉路。
“王某在黃巖西客站附近被人發現時,我們第一時間對他進行救助。救助過程中發現,他因為患有肺結核,務工不成,便開始四處流浪。我們通過‘燈塔工程·幸福安家’平臺,找到他的身份信息,最后出資購買車票并送他回鄉。”鄭玲偉說。
“燈塔工程·幸福安家”是一款以發現、識別、幫扶社會弱勢群體為主要功能的應用場景,由黃巖區民政局與市公安局黃巖公安分局共同開發,自2017年6月啟動以來,已幫助121個家庭團聚。
為迷途者樹“燈塔”
近年來,失智老人、自閉癥兒童與精神殘疾人員等群體出現脫離監護、外出走失等現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部分走失人員自我認知差,往往存在基礎疾病,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對于易走失人員發現和處置帶來不少的挑戰。”鄭玲偉說。
走失人員的找尋,一直是政府的“痛點”,尤其是在救助站滯留的流浪者通常無法與人正常交流。
翁燕敏是全省首個警務人工智能工作室——黃巖公安分局人工智能工作室的負責人。這位90后被稱為“行走的人臉識別儀”,這主要得益于他對人像比對這項黑科技的熟練掌握,他運用人臉識別系統這一“神器”解決了流浪者認親的難題。
“其實DNA鑒定是最準確的,一旦配對成功就萬無一失,但是目前DNA庫里的信息不全。反而是人像的資料國內相對比較齊全,這就是這個技術的優勢。”翁燕敏說。
為幫助走失人員返鄉,黃巖區開始探索走失人員查找的解決方案,以人像為核心,融合多種技術和方法,通過多部門協作,打造“燈塔工程·幸福安家”尋親系統,為“迷途者”照亮回家路。
其中,公安機關利用最新人像比對技術,采集各救助站長期滯留失智失親人員的數據,幫助失散人員確認身份,尋找親人;救助站則根據公安機關查找到的身份信息,聯系走失人員的親人,積極助力流浪人員返鄉,和家人重新團聚。
如今,通過“燈塔工程·幸福安家”尋親系統,黃巖區救助站的長期滯留人員由2018年的45人減為2021年的12人,按每年安置費用18000元/人計算,可節約財政支出約495萬元。
為流浪者尋“歸途”
2000多個日日夜夜,3000多公里路程,周某就這樣糊里糊涂從云南一路流浪至黃巖。
去年6月8日,黃巖公安分局頭陀派出所輔警下村時發現了周某,并通過其提供的信息尋找到他的家人。去年6月11日,在外“漂泊”了7年的周某終于和家人團聚。
周某最終能回家和親人團聚,離不開各省市之間的信息共享。
“走失人員大多是外來人員,僅靠臺州這邊的信息資源庫,難以查找到這些外來戶籍人員信息,我們通過搭建資源網,和全國各省實現資源對接,互通有無,讓大海撈針變為可能。”翁燕敏說。
如今,“燈塔工程·幸福安家”尋親系統由黃巖區救助站積極推介至全省救助站系統,與全省4個地市級、26個縣級救助站簽訂合作協議,同時獲得浙江省救助聯合會推廣,至今為全省救助站對比查找到121人的身份信息。
“燈塔工程·幸福安家”尋親系統不斷完善,獲得不少榮譽:核心技術人像濾鏡技術獲國家軟件著作版權,人工智能工作室評為為全省公安機關二級視頻偵查室,人像資源庫資源為全省領先……
隨著越來越多流浪走失人員的身份比對成功,翁燕敏發現一個普遍的問題,找回家的流浪者很容易重復走失。他意識到,僅靠警方“大海撈針”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守護易走失人群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和小學生們佩戴的智能手表類似,我們為智障、阿爾茨海默病等人群贈送互聯網手環,這樣家人可以實時知道他們移動的軌跡。”翁燕敏介紹。
目前,“燈塔工程·幸福安家”尋親系統進行全面升級,在超級識別者協作聯盟的微信公眾號中加入社會救助欄目,接收來自全國各個救助站的協助任務。同時,該系統上線浙政釘和浙里辦后,可以擴大救助范圍,讓更多人參與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