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天氣多變,時寒時暖,加上部分學生不適應新環境、新節奏,開學后的一至兩周,學生要面臨著心理(開學焦慮癥)和身體的雙重考驗,故開學后的一至兩周是流行性傳染病的“高風險期”,也稱之為“開學病”。
疾病類型
1.新冠肺炎 全年均可發病,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可通過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癥狀少見,會出現缺氧低氧狀態。極少數患者在一周后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嚴重患者因繼發其他器官的功能損害或衰竭而有相關的臨床癥狀。部分輕癥新冠感染者可能無任何臨床表現,呈現無癥狀感染者的狀態。
2.流行性感冒 潛伏期短、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病,高熱,體溫可達39~40℃,伴畏寒,發熱可持續2~3天。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不適。常有咽痛、干咳,鼻塞、流涕等。高發時間為冬春季,潛伏期一般1~3天,以空氣飛沫傳播為主,各學段均易感。
3.麻疹 傳染性很高,首發癥狀出現3~5天后出現全身斑丘疹,病后大多可獲得終身免疫。主要癥狀為發熱、紅色斑丘疹,并伴有咳嗽、流涕、流淚、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發病高峰期是3~5月份;潛伏期6~18天;以8個月以內的嬰兒、7歲以上學齡兒童、沒有接種麻疹疫苗的幼兒及成人為易發人群,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
4.諾如病毒腸胃炎 感染性強,以腸道傳播為主,病程較短,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發熱、腹痛和腹瀉。糞便為稀水便或水樣便,無黏液膿血。病程一般為2~3天,冬春季為高發季節;潛伏期多在24~48小時;各學段均易感;通過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傳播。
5.源性疾病 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瀉性大腸桿菌等都是常見的病原菌,臨床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可伴有發熱,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往往在學校、幼托等集體單位發生。
預防措施
1.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應定時定期給兒童接種疫苗。
2.加強個人衛生與個人防護。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勤洗手、勤換衣、注意口腔衛生,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等應定期消毒。
3.增強自我防護。注意佩戴口罩,并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有規律,睡眠應充足,飲食要均衡;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物,避免著涼。
5.加強鍛煉。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多幫父母做家務,勞逸結合,提高身體免疫力。
6.改善室內環境。室內常通風,改善空氣質量,并保持室內清潔,必要時可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