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開放式無物業老舊小區改造困境,蘭江街道創新基層社區發展治理新機制,探索“聯盟黨建+微網格”模式,服務群眾零距離,讓原本“老態龍鐘”的小區面貌煥然一新,解鎖老舊小區改造“治理密碼”。
一、聯盟引領,從“獨奏”到“合唱”凝聚合力。聯盟充分挖掘小區資源,織密小區三級網格。建立“黨建引領+社區牽頭+部門共建”的“樓道紅管家”治理模式,在小區改造前成立以網格長、樓道紅管家和共建單位成員為核心的臨時黨支部,通過上門、召開意見征詢會等形式,全面征求居民意見建議。創新“內容菜單”與“居民點單”方式,將基礎設施提升與居民切身利益相結合,除拆違、市政等必改項目外,其他均由居民自己“點單”,摸清 800 余戶改造意愿、凝聚改造思想。
二、全面提升,從“面子”到“里子”多管齊下。聯盟聯合城市綜合行政執法、網格長、業委會等成員單位,根據居民意見討論制定改造設計方案,并及時在小區張貼公示。針對意見多的共性問題,召開居民代表聯席會議統籌協調,共同商討整改方案。在改造過程中,探索“多員”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相結合的解決路徑,支部書記堅持上門做工作,并充分發揮業委會、黨員志愿者等“人熟、地熟、基礎信息熟”的優勢作用,實現小區民心由散到聚、改造速度由慢到快地轉變。
三、文明固本,從“安居”到“樂居”過幸福年。聯盟黨員充分發揮領頭作用,小區居民萌發內生力,自發組織志愿者隊伍開展活動。在小區改造后期,小區志愿隊聯合聯盟單位市實驗小學開展“福送萬家、情傳千里”活動,為轄區內居民送上年畫和祝福。完善“線上+線下”雙渠道模式,線上建立和美微信群,及時掌握居民的服務需求,線下業委會和黨員志愿者走訪入戶,面對面提供老弱病殘群體對志愿服務需求。97 個樓道均選出一名“優秀志愿者”,充分發揚黨員志愿服務先鋒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