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半,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護林員李樟生在忙碌中開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
李樟生是沙畈鄉六茍村人,負責保護區內半溪片區的巡查。森林防火、野生生物保護、基礎設施維護,都是他的巡查內容。他告訴記者,“如果發現破壞森林的行為,我要勸阻和報告,耐心勸導他們愛護生態環境。”
日前,婺城區成立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護林隊,參照《浙江省公益林護林員管理辦法》,創新護林員招引模式,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組建了一支20人的保護區護林隊,建起南山生態保護屏障。
“此次保護區成立護林隊,是婺城區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護林員隊伍改革的具體實踐,創新了財政支付方式,優化了人員選任機制,破解了護林員隊伍人員不穩的問題。”南山保護區管理中心資源管理科科長洪佳介紹。
根據管護難易程度、行政范圍等實際情況,管理中心將保護區域劃分成沙畈水庫片區、半溪片區、管理站片區、銀坑片區等4個管護責任區,每個管護責任區配備2名專職護林員和若干名一般護林員,結合林長制要求,形成層次明晰、權責明確的管護模式,實現森林管護全覆蓋。
事實上,創新成立護林隊,僅是南山生態保護工作的縮影。
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浙江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有9532.60公頃。由于地處生物區系過渡帶,該保護區也是浙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共有野生脊椎動物255種,包括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黑麂和穿山甲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8種;共有維管植物1495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91種,包括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5種。
為做好南山生態保護工作,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對整個保護區進行自然資源的調查,全面掌握動植物的分布情況,并將依托保護管理、科研監測、公共教育三項系列工程,對保護區進行網格化管理,通過視頻和防火監控、紅外相機、氣象監測等技術手段,推動森林防火、資源保護等數字化建設,探索構建生物多樣性數字化保護模式。
“目前,保護區已經與浙江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簽署戰略協議,此外,與浙江大學、中國移動公司等科研團隊和大型國企合作,對保護區開展網格化監測及視頻監控項目建設。”南山保護區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問青青說,他們將一如既往地做好南山生態保護工作,為婺城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