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央賦予浙江先行探索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大使命。
在這場系統而深刻的變革性實踐中,金華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正加快建設全省第四大都市區、爭當內陸開放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金華,如何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探索突破對全省的共同富裕至關重要。
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起步之年,金華拓荒開路、整體起勢。金東區“飛地”抱團,助力百村消薄;蘭溪市游埠鎮解碼早茶文化,開拓共富新路徑;東陽市政企合力、產城融合,橫店努力建設共同富裕示范鄉鎮;永康市構建“五聚”體系,賦能農村電商;浦江縣深化“家風指數”評價體系,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武義縣堅持發展“超市經濟”30年,壯大萬人商幫百億產業,帶動山民致富增收……
一批先行先試的探索實踐,正轉化為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但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朝夕之功。面對探索實踐中暴露的問題和挑戰,我們需要以更新視角、更高站位實現更大突破。
今年,金華將圍繞“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現代化都市區”總目標,聚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快打造一批具有金華辨識度、讓群眾真實可感的標志性成果,努力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貢獻金華力量。
聚焦重點 發展先行
高質量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我市以解決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問題為主攻方向,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闖出了一些新路子。
自去年8月開園以來,婺城區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就自帶“流量”,吸引市民爭相打卡。數據顯示,半年多時間,牧場已累計接待游客33萬人次。
為了放大“流量效應”,婺城區以兩頭烏國際牧場項目為龍頭,將周邊6個A級景區村、30余處旅游景點進行系統整合,以黨建引領、政企村共建“熊貓豬豬·共創共富發展聯盟”,打造鄉村振興全域旅游農旅融合樣板區和未來鄉村新社區。
這一次探索讓牧場的“流量”外溢到周邊鄉村,金華兩頭烏成了共富路上的“搖錢豬”。目前,牧場帶動周邊婺城區長山鄉、瑯琊鎮和白龍橋鎮的民宿、餐飲、農產品銷售等產業,為9個村引流15萬人次,新增就業300余人,為村民增收1000余萬元(其中工資收入540萬元);實現土地流轉1000余畝,促進周邊3個村村集體增收1520萬元(其中土地流轉收入1300萬元)。
金華既有義烏、東陽、永康等經濟強縣市,也有武義、磐安兩個山區縣。如何加快山區縣跨越式發展?
金華充分發揮市域統籌功能,以八婺同心共建共富“十百千萬”結對行動為抓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金磐開發區實施“二次開發”,成為全省“飛地經濟”典型;重點推進跨區域“產業飛地”和產業合作區建設,累計實施針對武義、磐安的山海協作特色產業項目43個,到位資金39.84億元。
上月,東陽磐安山海協作首個“消薄飛地”項目——東磐木雕家具產業園開工建設,將有效助力磐安縣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消薄、村民增收,為兩地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發展”既是關鍵詞,也是必由之路。在2月16日發布的30個市級共同富裕最佳典型案例中,關于縮小“三大差距”的案例就有18個。通過大力推進重點群體“擴中”“提低”,著力富民強村推動鄉村振興,我市“三大差距”持續縮小。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二元結構”猶如一座丘壑橫亙在城鄉之間,金華也不例外。去年,金華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由2.03縮小到2,但仍高于1.94的全省平均水平。如何縮小城鄉差距,金華仍需加快腳步。我們還應該看到,盡管去年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實現較好反彈,但并未實現整體性、系統性、本質上的趕超爭先,都市區能級不強、制造業短板突出、科創驅動不夠等問題急需突破。對此,我市將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催生新的發展動能,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把“蛋糕”做大做好。
創新領路 改革破題
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金華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改革”一詞頻頻提及:以數字化改革提升治理效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共同富裕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如何保障“擴中”“提低”行動方案穩步推進,如何激發八婺共建共富的向心合力,如何調動全社會積極性把“蛋糕”分好?唯有創新領路、改革破題。
喚醒農村沉睡的資產,最大限度促進宅基地價值增值,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近年來,義烏在全國先行先試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讓農民深切感受到由改革激活出的發展動能。該項改革在農民獲批宅基地使用權但尚未安排建造地塊時,可通過辦理資格權益憑證,實現宅基地資格權益的質押、有償退出或有償調劑。實施改革以來,5.78萬農戶實現“住有所居”,6.2萬農戶完成歷史遺留問題處理,發放農房不動產權證13.56萬本,累計發放農房抵押貸款2.8萬筆210.7億元。
這是金華以改革探路共同富裕的一個生動案例。共同富裕不是簡單量變,不是傳統路徑、傳統方式、傳統手段所能實現的,必須用好改革創新這個“利器”,找準突破口,抓牢“牛鼻子”。
去年以來,金華建立市縣兩級黨委社建委,制定重點任務、突破性抓手、重大改革、典型案例“四張清單”抓推進,將共同富裕工作納入領導干部綜合績效考核進行跟蹤督辦,形成了一批具有金華辨識度、群眾真實可感的標志性成果。
聚焦縮小三大差距,武義創新“南北協調”發展模式,統籌土地要素資源、改革財政獎補機制,走出縣域區域協調發展新路子;聚焦公共服務優質共享 ,市人力社保局推行覆蓋全市約125萬退休人員的社保待遇資格“智慧認證”,整合跨部門數據,推動老年人待遇領取告別“自證”;聚焦創業創富示范城市建設,市市場監管局打造“幫幫快服”平臺,創新構建政府與金融機構間的數據直聯模式,助力小微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
同樣要清醒認識到,對標示范區建設的部署要求,金華還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短板不足。GDP、規上工業增加值、畝均稅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共同富?;A性指標全省排名偏后,公共服務供給壓力漸增,共同富?;A還比較薄弱;以數字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方法還不夠多,多跨聯動、體系重塑、場景打造有待提升,數字變革推動共同富裕的成效還不明顯;聚焦高標準存在不足,“跳起摘桃”意識不強,在全省大局中的改革辨識度和貢獻度都還不夠。
勇于探路,整體起勢。今年是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機制創新年、改革探索年、成果展示年,金華將進一步聚焦破解共同富裕普遍性難題,完善實施“擴中”“提低”行動、八婺同心·共建共富“十百千萬”結對行動、“創業創富示范城市”建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大社保”體系改革五大方案,加快推動全局改革破題。
民生所盼 共享成果
“雙減”是社會熱門話題,作為全省“雙減”試點城市,金華先行先試、連出實招:開發線上教育培訓監管應用平臺“金信培”,為學生及家長減少經濟損失;搭建“雙減通”應用場景,實現閉環管控,助力金華市民減少校外培訓經濟負擔。據統計,去年,全市家庭學科類校外培訓總支出從9.04億元下降到0.83億元。
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有效率的醫療保障體系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近年來,我市以公平、適度、精準為目標,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
——創新“分檔統籌法”全民基本醫保制度。2019年起,基本醫保不再區分城鎮職工和農村居民、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員,實現全域就醫待遇“無差別”、就醫服務“無異地”。
——首推“選繳保費法”大病保險,破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通過自主選繳份數、拓寬保障范圍、探索政保合作,提高籌資水平、提升報銷待遇,有效化解運行風險。該制度實施后,金華參保人大病綜合報銷平均水平提高到80%,困難人員達到90%以上,已累計為41.5萬名患者減輕負擔48.5億元。該案例成功入選“浙江省改革創新優秀實踐案例”。
共享是共富的要義之一。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共享始終是鮮亮底色。堅持“一個都不能少”,聚焦民生所盼,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數字化、社會化,我市不斷增加老百姓的“心頭好”,凸顯共同富裕金華溫度。
開通就業幫扶“直通車”,暢通困難人員“就業路”;推進“黨建+安薪”項目部建設,監督發放工資金額27億元,保障農民工“勞有所得”;保障職業安全管理,快遞、外賣小哥等新業態從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和工傷補充保險政策覆蓋范圍;建立“醫共體醫養”模式,走新型養老服務之路;惠農政策送入農村農戶,讓財政資金在陽光下運行,全過程可查可溯,民主監督不再難;推行社保待遇資格“智慧認證”,告別“自證”時代,守好市民“養老錢”……
一系列惠民、便民、利民舉措,涵蓋市民全生命周期,覆蓋各類社會群體,使共同富裕愈發具象,有力提升市民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
共富共享,我市已開局起勢。但是,應清醒認識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斷提升的,對于優質公共服務是充滿無限期待的。共富共享,沒有完成時。促進公共服務減負提質,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數字化、社會化,建設育兒友好型社會和老年友好型社會、健全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機制、構建全民全程健康服務體系迭代升級重大應用等工作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