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足音鏗鏘。過去五年,我市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強化黨性鍛煉,推動全市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紅色根脈”是黨在浙江百年奮斗歷程中最鮮明的底色。作為一座擁有光榮傳統的紅色城市,我市始終堅持挖掘好、利用好優勢資源,將守護“紅色根脈”銘記于心,貫徹于行。一張“紅色文化旅游地圖”,將俞秀松故居、梁柏臺故居等散落在各地的171處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和40家革命歷史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串珠成鏈”,形成主題鮮明的紅色線路,推動紅色文化更好活化轉化;精心打造的“名士鄉·膽劍魂”黨性教育品牌,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活動結合起來,推動理論教育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
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筑堡強基,才能積蓄發展之勢。擁有30年教齡的老教師邱國慶從2018年11月開始有了一個新身份——柯橋區湖塘街道賓舍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從三尺講臺到鄉間地頭,為這個區重點幫扶村的整轉成功奔波勞碌。五年來,全市共選派駐村、駐社、駐企“三駐”干部7000余名,累計記錄民(企)情日記33.4萬篇,解決問題10.7萬余個,回應率和辦結率分別達到100%、99.4%。駐村指導員、民情日記、社區黨建“契約化”共建,這些起源于紹興的成功經驗,與“三駐三服務”活動有機結合,構建起“干部向一線下沉、情況在一線掌握、力量在一線匯聚、問題在一線解決”的服務新模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政治性是組織工作的第一屬性,“看不見、摸不著”的“政治品質”能不能衡量?2018年2月,我市出臺了《領導干部政治表現考察考核實施辦法》,在全省率先開啟了干部政治表現考察考核的新探索。為壓實管黨治黨責任,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我市又出臺加強“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19項制度,細化制定“五張責任清單”,明確縱深推進清廉紹興建設責任分工,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而我市創造性發展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全市域推進鄉鎮(街道)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建設,則打通了全面從嚴治黨“最后一公里”。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五年來,在反腐敗斗爭中,我市取得壓倒性勝利并持續鞏固成果。在此基礎上,我市立足深厚的文化積淀,以“清白泉”品牌為引領,豐富拓展梳廉脈、編廉文、演廉戲、鋪廉路、建廉館“五廉并舉”清廉文化建設體系,把清廉文化建設貫穿清廉紹興建設全過程,為自然生態山清水秀的紹興營造了更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
哪里任務險重,哪里就有黨組織的堅強領導和黨員的沖鋒陷陣。在2020年初和2021年末的疫情大考中,全市黨員干部盡銳出戰、盡責擔當,打響了轟轟烈烈的絕地反擊戰,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初心與使命,展現了新時期的“膽劍精神”。
黨旗引領下,我市廣大黨員干部無懼山高路遠、不辱光榮使命,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書寫紹興高質量發展的壯麗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