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中核集團秦山核電基地安全運行11008天(30年零51天),累計發電700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排放二氧化碳6.6億噸、二氧化硫348.90萬噸,植樹造林434個西湖面積。
1991年12月15日,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在浙江嘉興海鹽并網發電,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實現了“零的突破”。
目前,秦山核電共建成9臺機組,總裝機容量為662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20億千瓦時,是我國目前已建成的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
秦山核電一直致力于安全、運行、大修、質量等方面的管理改進,9臺機組在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的400多臺機組中,各項指標始終處于較好水平,穩定處于第一梯隊。
2019年4月1日,國內首個醫用鈷靶件經輻照后在秦山核電三期重水堆1號機組順利出堆,這標志著我國通過自主研發成功掌握了醫用鈷-60放射源生產技術,實現伽馬刀裝備“中國芯”,為我國伽馬刀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2021年9月3日,經國家核安全局批準,秦山核電廠1號機組運行許可證獲準延續,有效期至2041年7月30日,是中國大陸首座運行許可證獲批延續的核電機組。
2021年12月3日,我國南方地區首個核能供熱項目(一期)正式投運,利用秦山核電基地機組冬季剩余熱功率,在不影響機組原有發電量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提供安全、零碳、經濟的核能供暖,實現了當地居民、地方政府、核電企業及生態環保的多方共贏,也為南方大規模集中供熱項目建設發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以實際行動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秦山核電的建成發電是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建成發電以來的30多年,是核工業二次創業,核電事業實現起步和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國核電事業以秦山為起點,成功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創新驅動、開放合作的發展道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秦山核電將充分發揮核能零碳優勢,全力再造一個“新秦山”,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新的貢獻。(潘成豪 呂銘 凌犇/文 秦山核電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