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市烏鎮鎮民合小學作為一所農村小規模學校,始終秉持“讓每一個瀾溪少年自由地生長”的辦學理念,實施“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優”的四小發展策略,用心打造成具有“烏鎮外表與智慧心臟”兼容并蓄的未來學校“烏鎮樣態”,更好地滿足當地老百姓對優質教育的向往,用實際行動落實“雙減”工作,努力書寫“學在桐鄉”教育品牌民小篇章。
一、小型家長會,讓家校“雙向奔赴”
“雙減”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強化價值認同,才能推動“雙減”靶向發力;緩解家長焦慮,才能讓教育回歸理性。時下,雙減,雖猶如空氣中的一股清心劑,彌漫著香甜!但留存在家長骨子里的“搶跑文化”“超前教育”“劇場效應”等功利思想,長期阻礙著雙減的真正實施。如何系統性地破解“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讓教育回歸本真、回歸理性,是學校實施雙減的首先要回答的命題。為此,本學期,我們的小型家長會繼續探索前行,一方面繼續保留人數小特點,使討論更深入,情感更融洽;另一方面繼續保留研討主題切口小優勢,使討論更集中,更有效。全面聚焦“雙減”工作,將《“雙減之下”,如何做智慧家長?》這一主題談深,悟透,促行。讓每一位家長,在理念上認同雙減,在行動上配合雙減,在措施上助力雙減。
例如,201班班主任王桂芬從“雙減”政策出發,提出低年級小學生應更注重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養成。低年級小學生放學不留書面作業,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海量閱讀和充分運動,養成良好的習慣。近距離的溝通,使家長們進一步認識到“雙減”并不是讓孩子放任自我,讓家長放養,而是要真正地轉變一種思維方式。“雙減”之后,家長們更應該注重對孩子全方位的培養,也更應該注重提升自己。
301班班主任徐晨霞從三句話解鎖“‘雙減’政策下的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重視閱讀,助力成長;先抓習慣,再談成績。她手把手一步步教給家長對孩子習慣養成的好方法:自覺學習、珍惜時間、自理生活、認真負責的習慣,在“減”的同時,加入親情,加入愛,幫助孩子,制定計劃,讓孩子根據計劃執行學習任務,學得更有條理;鼓勵孩子,做時間的主人,平時不能拖拉懶散,學習時要高度集中精神,珍惜時間去學更多知識;告訴孩子,獨立的學生動手能力更強,適應能力也更強,不管去到哪里都能表現出色。
402班班主任章春惠說:“雙減”,減去了作業的總量,家長要更專注于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專注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與老師攜手,共同為孩子成長助力。孩子的學習是爬坡,更要家長和學校的“雙向奔赴”。
家長會上,每一個家長暢所欲言,思維碰撞,理念共享。通過家長會,讓更多的家長認識到雙減之下,須更好地做孩子的心理營養師——贈孩子一份心靈的力量;學習引領師——給孩子做好學習榜樣;人生指導師——為孩子人生指引方向;習慣監督師——幫孩子成長保駕護航;興趣合伙人——陪孩子應對特長培訓。讓更多的家長認識到雙減之下,做智慧家長,必須做好四個“加法”:增加伙伴關系的親密度,增加書香閱讀的飽和度,增加日常生活的體驗度,增加藝術修養的感受度。
二、雙色瀾題本,讓學習回歸校園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學生受教育的主要場所一定是學校,
只有讓學生踏踏實實“坐著”也能學飽、學好,只有讓學校教育科學定位,讓社會培訓合理歸位,進而使學生在成長道路上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教育本位,才能讓眾多家長放心,才能讓雙減真正落地。為此,我們在課堂、課后、教師三個維度進行了改革。改革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改革課后服務,因材施教;改革師資賦能,智慧擔當。
實行“精編作業”。瀾題本,分紅色教師本,藍色學生本。提倡老師下水作業,把做題、研題作為提升自己教學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深研教材,把握重點。教師們在深入研讀學科課程標準、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每個單元、每節課的學習重難點、易錯點,從“概念性問題、原理性問題、習題性問題、拓展性問題”四個方面對每一課時的知識點、能力點進行梳理。
集體研討,精選精編。以備課組為單位對組內每一位老師梳理的知識點、能力點進行集體研討,參考各種教輔材料,精挑細選,修改完善。
立足教研,拓展思維。學科教研活動把教師做題研題作為自己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教師教研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生的易錯點,只有教師跳進題海,學生才能走出題海。教師有了自己的結題實踐,才會知道學生哪兒容易卡殼,哪兒容易出錯,可能會有哪些解法,解題的指導才會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通過教師的精選、精簡、精編,讓學生的精做題,做精題,既鞏固知識,又跳出了題海減輕負擔,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科學精準系統設計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明確學校不得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學生自批自改作業。
三、多元課程群,讓學生詩意棲居
“雙減”要落地,三點半之后的課程,是繞不開的話題,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喜歡上學習,喜歡上學校的課程,滿足每一個孩子個性化的需要,我們制定了適合民小的課后服務工作方案,明確5+2課后服務人員安排和內容設置,并確保時間上晚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同時充分揮本校師資優勢,形成多元課程體系。將課后服務進行課程化研究,設置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并分基礎托管、延時托管二個階段進行實施。
基礎托管,自主作業,教師個別化輔導。延時托管,發展興趣,課程校本化實施。學校特開設了硬筆書法、船拳武術、書海遨游、勞動實踐、棋類游戲、趣味體育、音樂社團、美術欣賞等等特色課程,
同時還引入校外資源,助力“雙減”實施。本學期我們的設計課后服務課程的時候,將每個月的最后一個周五,作為全校性的課程展示活動,組織全體師生,共同參加,9月26日,我們特邀桐鄉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曹建平,中書協會員、桐鄉市書協理事陳一飛,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嘉興市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付超為民小學子進行書法指導。
陳一飛老師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述說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發展和變遷。毛筆書法作為其中的一塊瑰寶,民小學子一直默默地傳承著。
活動中,書法家們現場揮毫潑墨,進行書法創作,展示了一幅幅充滿勵志內容的作品,從基本筆畫到間架結構,從章法布局到落款鈐印,一一為同學們認真指點技巧,細致講解書法藝術的精髓。同學們暗暗下決心要努力學習,不斷進步,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同學們紛紛表示,現場親眼觀摩了大師的創作,讓他們對于寫字的用筆技巧有了更深的認識,一定好好磨礪,爭取能夠像書法家們一樣形成自己的風格。有的同學把自己學習書法的經歷與書法家們進行了分享,還有的同學向書法家們請教了自己學習書法時遇到的困惑。
此次“傳統書法進校園”活動,不僅讓瀾溪學子深切領悟書法藝術的魅力,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而且對提升瀾溪師生的思想境界和藝術素養產生了積極影響,更是為“雙減”、課后拓展服務探索了新的路徑。
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后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幾乎成了所有人的共同向往。雙減之后,讓孩子們與美遇見、與真實遇見、與自己遇見。讓我們的孩子詩意地棲居,是我們的共同追求,我們將始終沿著“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優”的四小目標進發,為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也能享受高質量的教育而踏實向前,走出一條屬于我們民合小學——未來鄉村小規模學校“雙減”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