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迎接市第九次黨代會勝利召開,本報今起推出“喜迎黨代會·輝煌五年”系列報道,全面展示市第八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全市上下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委各項決策部署,堅持以民為本、實事求是、創新實干,在高質量趕超發展征程上取得的喜人成績和展現的良好風貌。
記者邵鼎
2022年,又一個值得銘記的歷史性節點向我們走來,市第九次黨代會即將召開。
回眸過去五年,聚焦高質量綠色發展主題,全市上下牢記“再接再厲、順勢而為、乘勝前進”的殷切囑托,深刻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階段。
五載光陰彈指過,不忘初心敢為先。數據,是337萬湖州人砥礪奮進的最好印證——
五年間,湖州地區生產總值(GDP)從2607.9億元躍升至去年的3644.9億元,年均增長7.4%;財政總收入從408.9億元提升到去年的683.8億元,年均增速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49934元、29000元提高到去年的67983元、4130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65……在高質量趕超發展的大道上,湖州步履穩健、激情滿懷。
變中謀進——質效提升成色足
剛剛過去的五年,極不平凡。
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穩經濟、決勝小康、邁入“十四五”……復雜的外部形勢和一個個重大節點的到來,持續激發著南太湖蓬勃向上的動力、奮勇爭先的魄力。
越是形勢錯綜復雜,湖州人越是目標堅定、保持定力。
直面挑戰,我市上下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持續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更是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持續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政策體系。連續五年,我市發展實力穩步提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位居全省首位。
于變局中開新局!工業經濟的質效雙提升便是強有力的佐證。五年來,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成功突破千億,年均增長8.9%。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7.2%、62.0%、31.4%,較2017年分別提升了7.3、20.3、6.3個百分點。
數字的支撐,是持續發力穩增長、增動能、調結構,加快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一方面主動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另一方面以智能化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成果顯著。湖州,成為全國首個以“綠色智造”為特色的試點示范城市,連續兩次獲評國務院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
服務業同樣是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去年,我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631.3億元,同比增長9%,增速居全省第一;服務業對GDP增長貢獻率達43.1%,拉動GDP增長4.1個百分點。創建平臺、促進消費、優化布局等一系列舉措,讓服務業蓬勃發展貫穿五年之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重要支點。
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也在農業領域走得鏗鏘有力。作為浙江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綜合水平最高、美麗鄉村建設成效最大、區域均衡協調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從2016年的131.4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158.1億元,年均增長3.8%,水產、茶葉主導產業產值居全省第一。
產業結構的深度優化,是湖州專注于壯大實力、推動高質量趕超發展的最佳詮釋。
進中求精——動能轉換成效顯
一座城市的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懷揣“浙北再崛起”的雄心,依托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湖州五年來一直致力于主動接軌長三角一線城市。
在生產力的布局上,我市積極融入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都市區經濟轉型的大背景,按照“一灣極化、兩廊牽引、多區聯動、全域美麗”的思路進行生產力的再布局。2017年以來,全市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880個,其中3億元以上435個;新竣工1354個,其中3億元以上273個。
滬蘇湖高鐵唯一隧道貫通,湖杭高鐵全線鋪軌,杭德市域鐵路開工,亞運會湖州場館加快建設,三一重工“世界第一吊”和吉利新能源公交車下線……一批重點項目持續推進,注入的不僅僅是新動能,更是未來的發展活力。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經濟領域的綠色轉型同樣為湖州增添著非凡動能——
五年來,以“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為契機,我市強化“雙碳”目標引領和任務倒逼,深入開展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
五年來,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標準,我市通過正向引導和反向倒逼持續深化產業集約化轉型,提升生產要素資源的利用率;
五年來,以數字化改革為方向,我市在全國首創“碳效碼”,381個行業3700余家規上企業的碳效標識賦碼全覆蓋,節能降耗的腳步堅實有力;
……
前進路上,開拓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五谷豐登”計劃就是一個制勝未來的“殺手锏”舉措。憑借自然風景和城市宜居環境集聚創新、創意要素,“五谷豐登”正引領推動我市加快從“風景地”向“創新地”蝶變。目前,已有54個項目列入了“五谷豐登”計劃實施方案。
高能級的平臺持續落地太湖南岸,創新勢能也在這里不斷疊加。五年耕耘,如今湖州的創新指數已居全省前三。
精中思破——頻辟新徑活力強
處于長三角的中心區域,湖州有著天然的區位優勢,卻也面對“萬億俱樂部”城市群的夾擊。
邁入新的時代征程,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五年來,我市積極凸顯城市特有優勢,以“小個子”也能迸發大能量的決心,重新定義湖州發展路徑。
生產力新布局、“軌道上的湖州”、“五谷豐登”計劃、南太湖新區、長三角(湖州)產業合作區……一系列載體舉措搭建出強有力的發展基石。目前,湖州已成功構建“2+8”平臺體系,新增2個“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
回首過往,無法回避的依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糾纏。致力于構建區域良好的營商環境,湖州連續出臺新政,繼2020年推出“湖八條”“湖九條”后,去年又推出“湖十條”、優化營商環境“30條”,以最強政策供給打造最優環境,唱響低成本創業、高品質生活“雙城記”。同時,作為全省疫情防控較好的城市之一,我市經濟穩增長內生著強有力的保障。
真心實意的政策和真金白銀的支持,穩住了企業的信心,也注入了發展的底氣。五年來,全市新增市場主體17.7萬戶、“金象金牛”企業13家、上市公司22家。千千萬萬個“小穩”,構筑起全市高質量趕超發展的“大穩”。
作為全省共同富裕建設唯一“縮小城鄉差距”試點市,民生福祉大于天。五年來,城鎮、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2%和9.3%,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下的欠發達村全部摘帽。
創舉之中,一輛班車的啟動引人矚目。我市參照公交車模式,創造性地推出“共富班車”機制,慢病服務、優教共享、樂業湖州、快遞活村、未來農場、鄉村暢行、才聚基層、清親好水、村游富農、送氣下鄉、千兆進村等“共富班車”鳴笛發車。正是基于城鄉均衡、區域協調、治理有效等良好基礎,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
回望是為了更好啟示未來。砥礪前行中的湖州跨過山河大海,跑出了新格局、新思路。站在又一個五年征程的新起點,今日之湖州必將勇立潮頭,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