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平陽縣地區生產總值600.51億元、5年年均增長7.8%,翔實的經濟數據格外亮眼。這些數字不僅記錄著過去一年取得的可喜成績,更蘊藏著平陽經濟穩中有進的內在邏輯。2022年,我縣如何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向“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26縣標桿”目標穩步邁進?代表委員們結合自身工作,紛紛建言獻策。
補齊工業發展短板
縣政協委員周光靜的目光,鎖定在去年我縣經濟發展數據上:2021年,我縣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政府工作報告上的喜人數字,讓他感慨:“工業經濟是我縣經濟跨躍式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在GDP中的占比高達39%。”
作為縣經信局的黨委委員、副局長,在周光靜委員看來,2021年,工業經濟的穩定增長為全縣后疫情時期經濟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且交出了一張亮麗成績單。
如何走好接下來的每一步?周光靜委員表示,目前,我縣規上工業經濟總量已穩居全市第四,而且主導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為打造平陽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26縣標桿奠定了扎實的經濟發展基礎,但從工業發展的全局來看,我縣工業發展相比發達地區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工業發展是關鍵。“今年是‘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26縣標桿’的第二年,工業發展至關重要。”周光靜委員建議,要針對目前我縣工業經濟發展的短板問題繼續發力,要盡快適應產業定位的調整。平陽縣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要重點發展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及時尚輕工等產業,著力打造“1+2+N”的產業發展布局,相比“十三五”期間還是有一些大的調整,相關的工作計劃方案,以及扶持政策主導方向要盡快作出相應調整。
“近年來,我縣一些中小企業因為土地緊缺的原因,外遷日益嚴重。由此,既要確保引進大項目,又要積極創造條件,重點扶持一批傳統產業中的重點企業,把存量工業做強做大。”他說,重大產業項目招引,需要與扶持本地高成長型企業齊頭并進。
周光靜委員建議的另一點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有關。目前,我縣印包裝備、機械機電、塑編塑包、皮革皮件、寵物用品等產業都已具備一定的規模,產業鏈日漸完善,近年來發展形勢良好,但與全國發達的地方相比,改造提升的空間還相當大。因此,要加快制定政策措施,推進傳統產業鏈基礎再造和提升,以及積極引導企業技術創新改造,加大數字經濟和信息化應用水平,助推產業整體升級。
經濟數據增長背后的環境優化更為重要。“小升規培育政策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土地要素的供給,為做大工業總量注入新的活力。”周光靜委員表示,要繼續優化營商服務環境,創建形式多樣的服務載體,認真落實好“三服務”“兩萬”等助企服務,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使企業能在發展過程中主動尋求做大做強,發揮好主體作用。
找準定位促發展
近年來,平陽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以眾志成城的昂揚斗志,以真抓實干的作風,全力推進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縣政協委員、鳳臥鎮黨委委員鄭莎莎在為我縣經濟新高度點贊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北港西部山區鄉鎮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后花園”,如何在全縣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找準定位、貢獻力量,鄉鎮基層干部如何聯動社會各界人士精準發力,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北港西部山區鄉鎮擁有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在綠色發展上,無論農業還是工業、服務業,西部山區鄉鎮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傳統的農業綠色化改造升級,新發展產業則走綠色化之路。”鄭莎莎委員認為,鳳臥等西部山區鄉鎮,應在我縣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26縣標桿中奮力作出革命老區貢獻,可從夯實“綠色”基底,守牢“紅色”根脈入手。
她建議,我縣西部山區鄉鎮要繼續抓特色民宿、紅色旅游等共富項目,為平陽紅色共富發展,做強特色經濟提供新思路。此外,我縣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打造紅色研學品牌,發展“紅色教育”應該多點建設、連點成線、連線成面,以紅帶旅、以紅促農、以紅興文,在西部山區乃至全縣鋪開,提升平陽紅色文化的軟實力。
同時,要彰顯“古色”風韻。鄭莎莎委員表示,我縣現在很多地區是千村一面、千鎮一面,村莊規劃建設特色不夠突出,順溪、青街等西部山區可突出本鎮優勢,做強特色經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把發展優勢做到極致。如通過大力推動農旅融合、文旅融合,傳承“紅色文化”“鄉賢文化”“非遺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快構筑現代化產業新體系,走出平陽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