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手套、加熱桌墊、發(fā)熱足貼、充電暖手寶、暖寶寶……冬季,這些看似便捷好用的“取暖神器”若使用不當會造成人體皮膚“低溫燙傷”。近日,區(qū)消防救援大隊開展了一個特別的實驗——“取暖用具烤熟雞蛋”,以此提醒市民,謹防“取暖神器”低溫燙傷。
實驗開始,工作人員將五種取暖工具分別放置桌面,連接上溫度測量儀器。五分鐘后,加熱桌墊溫度直接“飆升”至63.3℃,暖寶寶、發(fā)熱足貼排行第二,達到56℃。最低的加熱手套也有37.3℃。十五分鐘后,五種取暖工具全部達到74℃以上,加熱桌墊、加熱圍巾、暖寶寶位居前三甲,分別為81.5℃、79.9℃、75.6℃。
“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將生活中常見的食物放入這些‘取暖神器’內(nèi),借此來模擬人體皮膚直接長時間接觸到它,會發(fā)生怎么樣的變化?”實驗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工作人員將生雞蛋分別放進取暖工具內(nèi)。半小時過后,令人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其中放置在加熱桌墊和加熱手套中的雞蛋竟然“微熟”了,打開后,蛋白已經(jīng)凝固泛白。
普通燒燙傷通常是在高溫氣體、火焰、開水等接觸下造成的創(chuàng)傷。這種創(chuàng)傷顯而易見,也容易讓人察覺和躲避。而低溫燙傷是悄無聲息的,類似“溫水煮青蛙”,是指50℃左右的溫度在人體局部作用時間過長,使熱力慢慢滲透進皮下軟組織而引起的燙傷。實際上,溫度只要達到44℃持續(xù)6小時,就可以造成皮膚的損傷。
“今天的實驗是想告訴大家,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手寫電熱板、加熱手套等器材還是會對人體產(chǎn)生一些損害的。對溫度不敏感的人群,格外容易發(fā)生低溫燙傷,在使用取暖設備時,更要提高警惕。”區(qū)消防救援大隊防火監(jiān)督員張德起說。
對此,區(qū)消防救援大隊提醒廣大市民,冬天取暖一定要謹防無形中的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比較狡猾,它在表皮沒有損傷,但是容易造成表皮的皮下組織和深層的傷害。為此,我們在冬季使用熱水袋取暖灌水時水溫不要超過70℃到75℃,如果使用電熱毯或暖寶寶,也要裹上毛巾或隔著衣服敷貼。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多種取暖工具多是同樣的原理,使用時要避免與皮膚直接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