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洋溢著上世紀工業化氣息的小洋樓,來到寧波和豐創意廣場的珍珠貝看一出時裝展覽,再在和豐紗廠老廠房改造的寧波工業設計博物館內領略工業設計的神奇魔力,最后坐在江邊的咖啡館回味這一段短暫的旅程……
當1905年成立的和豐紗廠完成向和豐創意廣場的身份轉變,這里不僅成了寧波時尚的網紅打卡地以及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而且已集聚荷蘭、意大利、西班牙、德國以及國內知名工業設計及文創配套機構120余家,擁有創意設計人才3000余人。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的工業遺產被喚醒,再度“活”了起來。在去年工信部公布的第五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中,和豐紗廠項目成功入圍,成為我市首個國家工業遺產。
老廠房、老設備、舊產品、舊車間,這些曾承續工業文明、書寫現代化進程的工業遺產,承載著行業和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在寧波,類似和豐紗廠的工業遺存仍有不少,如何讓工業遺產甩掉“城市歷史包袱”的帽子,用另一種方式重生,實現從“工業銹帶”到“城市秀帶”的蝶變將是寧波城市發展的重要命題。
工業遺產煥發新活力
一個舊廠區,能做什么?在象山,由“石浦第一冷凍廠”舊廠區改造而成的中國海洋漁文化館去年4月正式開館。該文化館不僅對“石浦第一冷凍廠”輸冰橋、輸冰塔和儲油罐等大量工業遺存進行了修復保護,基本保留原有格局和風貌,凸顯了滿滿的工業風,而且通過再現漁家街區場景,展現豐富的海洋漁文化,呈現出工業遺存的別樣精彩。
不光是象山,在奉化,剛剛在2021年長三角及全國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中斬獲優秀公共文化空間案例的奉化博物館,前身也是1986年建成的奉化熱電廠。
隨著時代變遷,奉化熱電廠因環保和持續性經營困難等問題被關停。高大的煙囪和幾幢幾何體結構的廠房靜立在日新月異發展的城市中,宛如一塊“傷疤”,黯淡無光。雖然破敗,但這里卻是塊寶地——位于奉化縣江西側、大成路北側,是奉化最繁華的黃金區域。
在最好的地塊建設民生工程,把最美的風景讓市民共享。2016年,奉化區投入8億元對廢棄廠房進行全面改造,既保留熱電廠的框架結構,又體現新的文化內涵,滿足民生需求,建立工業遺存的“活化”樣本。這也是奉化有史以來投資額度最高、建筑體量最大的文化類公建項目。
按照展陳要求,奉化博物館整體修繕延續了原有的梁柱等鋼構架弧頂建筑,保留了堆煤場、沉淀池、輸煤帶、車間、煙囪、冷凝塔等時代符號,同時增設內部平層、置入紅色耐火磚,對館舍進行二次設計和改造。
2020年6月12日,占地面積8300平方米的奉化博物館正式投入運營,并迅速躥紅。如今,在高空垂掛的大煤斗下,創意性設計的觀眾休息椅已成了博物館的網紅打卡點。戶外長52米的輸煤斜坡帶被改造為觀景臺階后,也為觀眾提供了超強的參觀體驗。
工業遺產不是城市的歷史包袱,當它們用另一種方式重生,將打開城市廣闊的發展空間。一些老廠房化身文化科技園區,從工業時代步入信息時代,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一些老廠區融入現代設計觀念,變身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城市景觀和公共空間,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一些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型城市積極轉型,利用獨特的建筑廠房、設施設備、生產工藝等開發觀光項目,實現了新舊動能的轉換。
除了和豐創意廣場、奉化博物館、中國海洋漁文化館等場地,寧波一批工業遺存也已在加緊改造中。2020年7月,甬江時尚東外灘建設暨漁輪廠項目正式啟動,漁輪廠地塊迎來從工業走廊向文化岸線的華麗轉身。不久后,這里將打造以“演藝+”為核心,集旅游、聚會、會展博覽、產業孵化、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愛珂演藝廣場,成為三江口時尚文旅的新地標。
據介紹,該項目主體廠房內將擁有愛珂大劇場和星潮小劇場兩大特色劇場,為大眾提供多元化、多樣性的文化新體驗。其中愛珂大劇場將365天呈現寧波城市文化旅游劇目,而星潮小劇場將被打造成為寧波首個實驗性黑匣子小劇場。
和豐創意廣場已成為我市工業設計發展的核心區。
工業遺產是風景也是財富
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通過的《下塔吉爾憲章》界定:工業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筑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雖說是嚴謹的理論定義,但透過抽象概念,卻分明看到了人類歷史上那恢宏悠久、飽經滄桑的“工業文化遺產”的畫卷。
德國魯爾工業區,充分利用大量廢棄的工礦、舊設備和工業空置建筑,進行工業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改造建設成露天博物館、藝術表演場地、大型景觀公園和音樂廳等一道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實現了由沒落的舊工業區向現代文化都市成功轉型,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
美國曼哈頓的蘇荷,經濟大蕭條后工廠搬遷,閑置了大量廠房和倉庫,但一批藝術家卻將工業廠房和倉庫內部稍加整理后,用作藝術創作、作品展示和交流聚會的場所。
著名的法國奧賽博物館,也是利用當年為舉辦1900年國際博覽會而建的奧賽火車站改建而成,被列為“國家級紀念建筑”。
近年來,“二產變三產,黑色變彩色”,“工業銹帶”變成“城市秀帶”,已成為不少國內城市的發展潮流。南京江寧開山采石的宕口和水泥廠舊址通過打造自然景觀,長出美麗“花朵”;北京首鋼,昔日儲存礦料的西十筒倉成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委會的所在地;建筑內部打造辦公場地、創意集市、運動場館等,河南鄭州中心城區西部的老工業基地變得新潮和時尚……工業遺產“華麗轉身”,成為城市新景觀、休閑新地標、創意新高地。
“事實上,工業遺產印刻著城市產業發展的文化脈絡。寧波同樣具有將工業遺產打造為城市風景線和城市優化、更新的前置條件。”寧波市濱海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朱友君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寧波現存工業遺產80余處,種類涵蓋了多個行業。
其中,寧波甬江南岸的工業遺產走廊,以面粉廠為龍頭,自甬江大橋向北分別還有紡織器材廠、物資回收公司、漁輪修造廠、明江造船廠、有機化工廠、東?;S、寧波硫酸廠、寧波熱電廠、寧波農藥廠等十余家工廠,目前部分工廠已在拆遷,部分廠房的結構和外形良好。
甬江北岸是寧波市區內工業遺產最為集中的區域。范圍從大慶北路以南的慶豐橋至大慶北路61弄一帶,約1平方公里。產業類型以貨場倉庫和水產加工企業為主,多數廠區空間結構較完整。主要包括寧波北站貨場、寧波食品冷凍總廠、寧波水產加工有限公司等6家工廠。
此外,北侖的梅山鹽場、原余姚通用機器廠(現文山創意園)、寧海的力洋酒廠、象山的鶴浦潮汐電站等均是當地知名的工業遺產。
在朱友君看來,工業遺產既是城市文化遺產的獨特風貌之一,也是體現近現代以來寧波工業發展內涵的重要組成。如何有效激活工業遺產是寧波亟須解決的問題。
北侖的梅山鹽場,已蛻變為旅游勝地。
加快轉型讓“舊址”不舊
近年來,國家對工業遺產的關注度越來越高。2020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文物局、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了《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明確要強化頂層設計和分級分類管理,形成能夠彰顯發展歷程和文化特色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體系。同時加強政策協同,強化部門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去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將工業文化建設作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明確要完善工業文化發展體系,強化承載重要文化的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弘揚中國工業精神,促進文化與產業的融合發展,豐富中國制造的文化內涵,培育工業文化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讓工業遺產煥發新活力,首先要正視工業舊址的價值。”和豐創意廣場相關負責人說,隨著國家工業遺產花落和豐,一幅關于寧波工業新地標的規劃藍圖也正徐徐展開。按照計劃,市工投集團、和豐創意廣場將立足寧波首個國家工業遺產資源,計劃在老廠房、珍珠貝分別展示寧波工業歷史和底蘊以及寧波智能制造的新成果,通過數字化的展陳手段,打造展示寧波工業文化內核以及智能制造新形象的工業地標。
“不光是和豐創意廣場,在我看來,寧波工業遺存的保護和開發中,應積極挖掘單個遺產項目的文化背景與當下產業發展的連接性,避免一枝獨秀。”朱友君說,工業遺產的內容豐富多元,對其保護利用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和模式。
近年來,一些地方先行先試,依托地域特征摸索出可供借鑒的不同樣本。江西景德鎮改造利用原國有陶瓷廠,打造陶溪川文創街區,吸引了近1.5萬名中外創客來此創新創業;設立在青島啤酒百年老廠房內的啤酒博物館,濃縮展示了青島啤酒的百年歷程及工藝流程,一舉成為體驗式旅游精品線路……可見,剝離廢廠房、舊機器的生產屬性后,只要能精準展現其文化特色,工業遺產的價值便能充分釋放。
“讓工業遺產煥發新活力并不容易,要妥善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這往往考驗改造者的創新思維與保護智慧,要注重設計規劃,在整體性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創意性展示和產業化提升,實現從‘工業銹帶’到‘城市秀帶’的轉型升級,為工業遺產注入生機活力。”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與此同時,對寧波工業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需因地制宜,完善自我“造血”機制和跨界聯動機制;注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打造沉浸式工業遺產場景,發揮其在城市更新中的獨特作用,形成當地城市記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