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2021年是臨平區開局之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全區上下堅決貫徹中央、省市和區委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數智臨平·品質城區”戰略定位,以爭創共同富裕示范區樣板為牽引,精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運行展現出強勁韌性和活力,呈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實現了“十四五”高質量發展良好開局。
綜合實力實現躍升
產業發展齊頭并進
根據全市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1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940.0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0.6%,高于全省、全市2.1個百分點,增速位列全市第3位,總量規模全市排名由上年的第9位躍居第8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42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505.89億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418.78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比重調整為1.6:53.8:44.6。GDP、農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指標增速排名位居省市前列。
工業經濟穩中向好。全區規模工業增加值突破400億元,達到409.99億元,增長13.0%,高于全市2.4個百分點。高端制造業增勢良好,規上高端裝備制造業、時尚制造業、健康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于規模工業平均2.1、18.1、5.0、5.9個百分點。重點平臺加快發展,開發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達到1061.47億元,實現增加值313.69億元,增長16.8%,對全區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95.6%。重點企業支撐有力,產值前百強企業實現增加值323.10億元,增長17.8%,占全區比重為78.8%;產值億元以上企業較上年同期凈增45家,累計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22個百分點。企業效益持續向好,實現營業收入1639.34億元,增長22.6%,利潤總額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14.84億元。
建筑業穩步增長。全區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7.33億元,增長12.0%。實現建筑業總產值261.81億元,增長18.9%。新增建筑業三級及以上資質企業69家,其中跨區搬遷轉入企業2家,拉動建筑業總產值增長11.4%。
服務業穩中有進。全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18.78億元,增長10.6%,高于省、市平均3.0、1.9個百分點。分行業來看,金融業增加值,房地產增加值、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批發零售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1%、21.5%、11.1%、6.7%。1-11月,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41.62億元,增長25.2%。其中,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收88.30億元,增長34.9%。
農業生產形勢平穩。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13億元,增長4.1%,增速較上年提升2.6個百分點,增速列全市第1位。實現農業總產值24.11億元,增長9.9%。其中,種植業12.85億元、漁業9.08億元、畜牧業0.46億元,產值分別增長7.3%、14.3%、12.2%。
三大需求持續發力
內生動能持續增強
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9%,分別高于省、市平均8.1、9.9個百分點。其中項目投資增長34.6%,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7.3%。項目推進成效明顯,項目開工率超過96%,項目投資完成率達到107%,集中開工重大項目52個,本松新材料、貝達夢工廠等“152”項目全部開工。結構性指標全面增長,交通、民間項目、高新技術產業、生態環保和水利設施業、工業等結構性投資分別增長233.1%、40.1%、34.2%、105.4%、20.7%;制造業投資增長20.9%。
消費市場穩步復蘇。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9.00億元,增長11.8%,增速高于省、市平均2.1、0.4個百分點。汽車類消費保持平穩,實現零售額68.87億元,增長4.0%。民生類消費增勢強勁,實現零售額58.60億元,增長50.3%。網絡零售占比持續提升,限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零售額為43.36億元,增長67.7%,占限上單位零售額比重為25.6%,增速和占比分別較上半年提升16.3、4.2個百分點。
外貿出口增勢較快。1-10月,全區實現進出口總額278.55億元,增長30.1%,增速分別高于全省、全市7.5、6.5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出口總額260.18億元,增長30.0%。高新產品外向度提高,出口額23.17億元,增長51.6%。出口市場日益多元,對“一帶一路”國家、歐盟、美國出口額分別增長27.9%、46.4%和19.0%,占比分別達到32.1%、31.1%和20.9%。
創新活力不斷增強
動能轉換全面加速
創新驅動持續發力。開發區入選全省首批區域新智造試點、全省雙創示范基地。臨平新城入選省級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中國(杭州)算力小鎮正式開園,簽約入駐聯芯通、地衛二等項目32個。大運河科創城建設啟動。制定出臺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政,企業服務中心正式啟用。運達風電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省政府質量獎,杭汽輪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工信部服務型制造研究院投入運營,長三角G60浙江(臨平)科創基地基本竣工。新增孵化載體20個、物理空間118萬平方米。實施“雙倍增”計劃,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8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373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2家,新增上市企業3家,上市企業累計達到20家。
雙招雙引成效顯著。持續開展“雙集中”活動,集中簽約項目138個,總投資超560億元,成功招引成都倍特、巨星科技、綠地數科等一批優質項目;出臺人才新政20條,引進國家級領軍人才21名,自主培育市級及以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7名,新增高技能人才2613名、高校畢業生2.33萬名;成立全國首個未來智造工程師聯盟,集聚工程師人才4720名。
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28.15億元,增長15.8%,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80.0%;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分別增長16.4%和17.9%,高于全區規模工業3.4、4.9個百分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61.8億元,增長15.8%,占GDP比重較上年提升0.3個百分點;規模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54.4%,高于全市平均14.4個百分點。
財政金融穩健運行
民生共富扎實推進
財政金融穩健增長。完成財政總收入247.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51.3億元,分別增長37.9%和35.7%,兩項收入增幅均居全市首位。全區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2879.3億元和2382.7億元,分別增長14.8%和24.0%。其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4.6%,高出全區總貸款增幅10.6個百分點,制造業企業貸款增長18.3%。不良貸款率保持低位運行,為0.37%。
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84元,增長9.2%,兩年平均增長6.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05元,增長10.4%,兩年平均增長8.5%,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1.2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由上年的1.60縮小至1.58,處于省市最低行列,連續15年縮小。
民生保障不斷完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2.2%。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55萬人,登記失業率為2.47%。戶籍人口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9.83%、99.95%。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開工建設安置房122萬平方米,單體竣工安置房194萬平方米,回遷安置2933戶,過渡期五年以上拆遷戶實現動態清零。教育質量持續提升,全年開工學校項目25個,竣工投用16個、新增學位6870個。培育引進省市級名優教師170人。
2022年,臨平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錨定目標、砥礪前行,真抓實干、奮勇爭先,為全面建成“數智臨平·品質城區”而努力奮斗,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