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下的勞動教育微課堂
老人們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寫福字迎新
(記者 周銘 潘錦) 鮮明的民生底色,是幸福之城的最好注解。2021年我區圍繞養老、教育、就業等百姓關切問題,推進高質量就業城區建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幫扶政策;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既有住宅適老化改造;全面拓展教育資源,提升教育品質,打造“學在臨平”美好教育品牌,朝著爭創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樣板的目標奮力前行,用具體小事為更有溫度的“民生考卷”做答。
精準發力 打好就業“組合拳”
“我在這里看到了很多制造業的崗位,對我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也有很大幫助。”來自下沙的畢業生小唐在大學期間學的是電子專業,在區人力資源市場舉辦的秋季人力資源招聘會上看中了一家冷鏈物流公司的技術崗位,工作內容和薪酬都讓他十分滿意。
2021年,我區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招聘活動,實行重點群體重點就業幫扶,實現援企穩崗就業政策全覆蓋,全力穩就業擴就業,守住就業基本盤。截至12月底,全區城鎮新增就業555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7%。
啟動“東西部勞務協作云招聘周”“春風行動云聘月”等系列云招聘,做好疫情防控常態下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全年舉辦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會30場,發布用工崗位信息3.9萬條,促成1.6萬余人次達成用工意向。
開展就業困難人員摸底調查,結合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跟蹤幫扶和“民呼我為”活動,大力推進專項就業幫扶行動。全年引導和幫助4420名失業人員再就業,其中就業困難人員2481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578萬元。
推進失業保險待遇“暢通辦”,鼓勵企業吸納就業,積極兌付各類援企穩崗政策,助力企業發展,穩定就業崗位。截至12月份,發放失業保險金9387.79萬元,各類就業補貼6532.83萬元。
品質養老 幸福指數節節高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此走向繁榮富強……”臨平街道“恩慈之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里傳出了陣陣悠揚的旋律,老人們邊拍著手,邊唱著歌,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神情。再往里走去,一幅幅別具特色的繪畫、書法作品將墻面裝點得靚麗、溫馨,居住空間也完成了適老化、無障礙改造,多功能室里跳舞、健身的老人們也有不少。
88歲的虞奶奶去年和老伴一同住進了這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短短半年時間,虞奶奶不僅氣色好了起來,還成為了一個畫畫高手。“走廊上貼著的畫有一半都是我畫的,我以前從來沒有學過。”說著,她便從儲物柜里拿出了不少“珍藏品”,滿臉驕傲。“我現在天天都有好心情,還交到了不少朋友。”除繪畫之外,在這里,老人們還可以選擇定制自己的課程,舞蹈、音樂、園藝……
這是我區大力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2021年,多家區級康養聯合體、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相繼建成投用,完成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35戶,基本實現養老助餐服務全覆蓋。未來,我區還將持續落實養老服務用房配置標準,拓展供給渠道,高標準建設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引入專業力量運營管理,布局“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
拓展資源 滿足居民幸福期盼
隨著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愈加重視,我區在打響“學在臨平”美好教育品牌上持續發力,高質量落實“雙減”工作。對此,我區在扎實推進教育惠民項目的同時,規劃新建了更多高標準、現代化學校。
“我們之前進去參觀過,全新的設施環境、優質的師資都讓我們感到很放心,孩子也說很喜歡在學校上課。”吳昌碩實驗學校在去年9月1日全面投入使用,作為我區第一所智慧學校,家長們好評不斷。除此之外,臨平一小將軍殿校區、崇賢二小獨山校區等14個項目均已全部如期竣工,新增班數181班,新增學位6870個。同時,老塘棲中學提升改造、新城一小等13個項目開工。
2021年,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推動“雙減”政策落地成為了臨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增加了課后延時服務、各種興趣類課程,既是給家長減負,也給了孩子更多自主安排、培養興趣的空間。”家長林女士說,學校在安排興趣類課程上花了很大心思,也給家長們減輕了不少壓力。教育資源的持續拓展、興趣類課程的不斷完善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就業有崗、老有所養、學有所教……都指向于沉甸甸的“民生”兩字,一樁樁、一件件暖心的民生實事持續發力,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愛民、為民的磅礴江河,潤澤著百姓心田。接下來,我區將在惠民工程的落地上持續發力,打出系列“民生”組合拳,讓臨平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增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