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吳迪
守住法理和人情,才能贏得廣大百姓團結抗疫的齊心合力。期待更多地方學會用文明指數、溫度指數換取群眾的理解指數、配合指數。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我們就沒有不可逾越的寒冬。
“想家了吧?多久沒回來了?想回來就回來吧”——據《半月談》等媒體報道,日前,一篇“永遠可以相信浙江”的帖子在網上刷屏。作者是一名住在北京的浙江籍人,由于行程卡“帶星”,致電詢問家鄉有關部門返鄉政策,不僅得到可以返鄉的答復,還收到上述暖心慰問,帖子迅速讓網友“破防”。1月22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春節臨近,人員開始返鄉,對于來自不同風險區域的返鄉群眾,各地要分類、分區精準落實防控措施,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一刀切,防止層層加碼。
近來,一些地方疫情出現反復,而少數地方防疫一刀切、層層加碼的做法給群眾增加諸多不便和擔心。有的地方對返鄉者一律勸退,甚至揚言對所謂“惡意返鄉”者要動用法律手段;有的地方防疫舉措一刀切,導致孕婦流產、急癥患者耽誤救治;還有的地方設置超出防疫需要的障礙,擅自延長隔離觀察時間等。
相較之下,新聞中防疫人員“良言一句三冬暖”,這事之所以打動許多人,一是因為在不同地方疫情防控舉措的對比中,人們看到硬核防疫也可以有溫情,而這背后體現出一個地方基層治理能力和底氣;二是因為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理解返鄉過年者的心理,對百姓訴求有回應的姿態,特別是來自家鄉的慰問戳中眾多歸鄉心切者的內心。無疑,這樣的防疫舉措才是公眾所期待的。
近期有不少地方在防疫大考中交上了不錯的答卷。比如,廣東珠海為“紅碼”孕婦、急重癥患者入院設置綠色通道,開通多條保障熱線為管控區市民應急、孤寡老人用藥等提供及時服務。不久前,深圳衛健委公眾號霸氣回應求助住院難孕婦“電話發我”、上海一奶茶店被劃為“最小中風險區”等,都讓人眼前一亮、心中一暖。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方幾次遭受疫情反復,并沒有草木皆兵、自亂陣腳,而是心里有數、手里有招。這或許是這些防疫“優等生”的工作密碼。
以上海為例,自2020年5月9日當地將二級響應調整為三級響應、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已經發生9起疫情,但“從未在任何一個行政區實施全員核酸檢測和整體區域封閉管理”。日前,在上海兩會上,有代表委員對當地應急指揮體系贊不絕口,“2小時內到達現場,4小時內完成流行病學核心信息調查,24小時內完成核酸檢測、區域管控、轉運隔離等工作”,事不過夜、以快制快的機制讓疫情防控越來越科學、精準和高效。
但是,相比防疫“優等生”,一些地方在防疫理念和舉措上還有較大差距,一有疫情就“慌不擇路”。對此,相關地方必須努力提升防疫工作的主動性、科學性,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立足實戰經歷,借鑒其他地方經驗教訓,結合數字化技術等,不斷完善相關工作機制,提升反應力和戰斗力。
如何做好科學防疫、精準施策,統籌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擺在各地面前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對各地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驗。科學防控,以人為本,是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的理念。細微處顯功夫,“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一刀切,防止層層加碼”,希望各地能夠讀懂主管部門的叮囑和民眾的期待。
防疫事關每一個人。在病毒存在變異等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廣大百姓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的防疫舉措,理解和體諒防疫人員的辛苦,守法遵規,凝聚起更強大的戰勝疫情的力量。
守住法理和人情,才能贏得廣大百姓抗疫的齊心合力。期待更多地方學會用文明指數、溫度指數換取群眾的理解指數、配合指數。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我們就沒有不可逾越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