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杭州市余杭區上下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落實黨中央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高水平建設“創新余杭、品質之區、文明圣地”,統籌抓好行政區劃調整、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順利實現“全年紅”。
地區生產總值2502.2億元,增長7.5%,總量居全省第一。服務業增加值2125.48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605.70億元;財政總收入745.31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5.69億元。上述四項指標總量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2.7%;網絡零售額增長35.0%。兩項指標增速全市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為1.58,位居全省最優行列。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9.74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336.98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增加值2125.48億元,增長6.7%。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6:13.5:84.9。
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第三產業持續領跑。信息軟件業支撐明顯,實現增加值1670.1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66.7%。其中,規上信息軟件業預計實現營業收入5339億元,增長12.4%,占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重為85.3%。
工業經濟增勢良好。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99.39億元,增長13.3%,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248.44億元,增長16.7%,規上制造業增加值245.81億元,增長16.8%。23個行業增加值正增長,其中醫藥制造業增長223.7%。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64.64億元,增長3.7%,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1.63億元,增長2.1%。其中,種植業產值34.56億元,增長4.4%;漁業產值12.37億元,增長4.6%。
三駕馬車驅動增強
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9%,其中項目投資增長21.7%。交通投資、生態環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設施投資、民間項目投資等結構性指標分別增長314.9%、41.5%、59.7%。制造業投資增長56.5%,高于全市28.1個百分點。6個“152”項目全部開工建設。
內需市場繁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6.29億元,增長22.7%。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29.32億元,增長30.2%。網絡零售額1521.14億元,增長35.0%。
對外貿易增長較快。1-10月,全區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275.77億元,增長29.7%,其中出口額257.03億元,增長31.0%。化工醫藥產品、機電產品、家具休閑用品、高新產品出口分別增長133.4%、24.2%、43.1%、31.3%。
三項收入持續向好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全區實現財政總收入745.31億元,增長15.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5.69億元,增長14.0%。
企業效益穩步提升。全年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49.56億元,增長18.6%,實現利潤總額85.91億元,增長26.3%。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357.71億元,增長22.5%,實現利潤總額36.71億元,增長72.7%。
居民收入穩步向好。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60元,增長9.9%。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84元,增長9.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05元,增長10.4%,均高于全區生產總值增速。
創新驅動加速發力
創新主體提檔升級。之江實驗室一期、中國美院良渚校區、浙大校友企業總部經濟園一期等產學研平臺建成投用。中法航空大學、浙大超重力大科學裝置等項目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小鎮正式命名為省級特色小鎮。新增孵化載體32個、物理空間158.83萬平方米,新增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9家。全年新增上市企業7家,總數達到22家。509家新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入選科技部公示名單。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全年3家企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湖畔實驗室等11家單位15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奪得全省“科技創新鼎”。
新興產業蓄能領跑。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98億元,增長22.2%;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26.89億元,增長33.4%;健康制造業增加值31.16億元,增長133.8%,拉動全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2個百分點。規模工業新產品產值率46.7%,較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
金融要素支撐發展。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942.32億元,增長11.9%;本外幣貸款余額1607.73億元,增長26.2%;不良貸款率0.38%,較去年下降0.08個百分點。全區民營企業貸款余額568.12億元,增長26.1%;小微企業貸款余額727.73億元,增長31.2%。